中国网财经3月6日讯(记者 畅帅帅)“深圳到成都的机票居然只要5块钱!”小王激动地在微信群里分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航空业的“窘境”可见一斑。

不过,随着疫情好转后需求释放以及一揽子为民航企业减负的财政政策陆续出台,航空公司正在逐渐走出“寒冬”。

航空业陷入“寒冬”

疫情发生以来,出行人数骤减,公共交通停摆,航空业陷入“寒冬”。

从国内三家大型航空公司的1月数据来看,旅客周转量均有所下降。国航发布公告称,2020年1月,集团合并旅客周转量(按收入客公里计)同比、环比均有所下降,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2.9%。

南航日前发布公告,2020年1月,该集团旅客周转量(按收入客公里计)同比下降2.42%,其中国内和地区分别同比下降4.64%和44.00%。南航指出,部分航线因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暂时取消、调减,后续视情况将逐步恢复。

东方航空数据显示,2020年1月,该公司旅客周转量(按客运人公里计)同比下降1.28%,其中国内和地区航线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下降4.91%和29.89%。

实际上,不仅国内,全球航空业客运增长也在放缓。

3月4日,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1月全球客运数据。数据表明,1月全球客运需求增长放缓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疫情从1月底开始影响亚太市场需求,预计伴随新冠疫情在中国以外区域扩散,2月和3月的旅客需求将进一步减弱。

IATA此前预计,2020年全球航空旅行需求将出现自2009年以来首次下滑,疫情对需求的影响将使全球航空业损失近293亿美元,其中278亿美元将发生在亚太地区。

疫情好转需求释放

国家卫健委5日发布消息,3月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39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湖北31例),新增疑似病例143例。

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到,每日确诊人数大幅下降,疫情蔓延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伴随着全国范围内复产复工“大潮”,出行人数逐渐恢复,此前被“积攒”的客运、货运需求即将释放。

“上半年很多大型活动只是延期了,并没有取消”,有业内人士表示,一旦疫情过去,民航出行的报复性反弹可期。

实际上,各航空公司已经在行动了。

公开资料显示,海南航空近期已根据对各地返程出行趋势和人员规模的分析判断,制定了相应的航班恢复计划。在2月底恢复450余班的基础上,3月1日至7日将继续恢复近2000个航班。

恢复运营的航班城市涉及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以及杭州、海口、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大连、三亚、郑州、长沙、济南等几十个大中城市;航线覆盖多条返程务工热门航线,如沈阳-宁波、太原-广州、长沙-珠海、重庆-深圳、成都-北京、贵阳往返深圳、衡阳往返杭州等航线。

此外,为了降低企业出行成本,海南航空还推出了“安全复工,一起拼”免票奖励政策,至2020年3月31日,持有同一企业复工证明、同日同航班每拼满20名旅客,可给予奖励该拼团客票符合条件的出票者单程经济舱订座免票一张。

民航局、财政部等多部门出手

免征缴纳民航发展基金、对执行重大运输飞行任务的航空公司给予必要补偿、支持航空公司疫情期间国际航班不停飞……一揽子财政政策实施为民航企业“减负”。

日前,民航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一揽子减免税费、给予疫情防控补贴等政策出台,助力民航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经营风险。

具体政策来看,其中三项是针对性的:自1月1日起,免征航空公司缴纳民航发展基金,每月减轻企业负担约6亿元;对航空公司执行重大运输飞行任务给予必要补偿, 支持民航企业抗击疫情;调动航空公司执行国际航班的积极性,支持航空公司疫情期间国际航班不停飞,保障我国正常对外交往需要。

此外,还有一些政策也将实实在在惠及航空企业。比如对运输防控重点物资和提供公共交通、生活服务、邮政快递收入免征增值税;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2020年亏损计征企业所得税时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对医务人员、防疫工作者临时性补助免征个人所得税;支持银行向重点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对运输飞机改装安全电子设备给予全额财政补助等。

关键词: 航空业 寒冬 民航局 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