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学期,都会有一些孩子放慢了脚步,甚至“掉队”。突然厌学、不愿沟通、自说自话、烦闷不安……是什么让他们放慢脚步,封闭自我?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之痛?为解答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近日,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和“广报求学”联合举行了名医大讲堂微课开学专场讲座,邀请著名孤独症诊疗专家邹小兵教授团队成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李咏梅副主任医师来为家长们指点迷津。

刚入托、入学

孩子表现反常只是适应不良?

李咏梅指出,简单地说,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往往是指孩子的发育与行为与其年龄不相称,而出现的一些不足、过度或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影响和损害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功能。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包括智力障碍、孤独症(即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障碍、抽动障碍、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情绪障碍等。

有些老师反映,孩子的反常行为往往出现在升学阶段,如刚升入幼儿园、小学一年级。李咏梅解释,发育行为障碍的病因是复杂的。在升学阶段,孩子因离开对自己的行为更包容、照顾更细致的家庭,面临对社交行为等要求更高的环境,就更容易表现出能力的不足。

有些自闭症孩子

到了入托入学才被发现

典型自闭症孩子,在上幼儿园前比较容易被家长发现,他们通常表现为:早期语言发育落后,不理人,不听指令,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有重复的语言或重复动作,坚持同一性的行为,狭隘的兴趣或感知觉等。

然而,高功能的自闭症孩子(指智力正常甚至超常的自闭症人群)在上幼儿园前往往容易被忽略。李咏梅指出,这些儿童在家庭环境中看似正常,但当他们进入幼儿园时,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转换困难,多动,很少主动进行社会互动,持续或重复一些话题,缺少人际交往的技能。还有些孩子到了小学阶段表现反常,如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分散,情绪波动大,行为往往比较幼稚、刻板、固执。这些孩子可能是某些领域的“怪才”,例如计算能力可能很强,死记硬背能力相当不错,但写作技巧通常要弱得多。

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症是学龄期高发的发育行为障碍。李咏梅指出,这种障碍表现为注意缺陷和多动两个方面。男孩子多表现为多动、冲动,例如有很多小动作,在座位上扭动或擅自离开座位,甚至奔来奔去、爬上爬下,说话过多,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便急于回答。注意力缺陷则相对隐蔽,更多出现在女孩身上,例如粗心大意,心不在焉,似听非听,难以完成作业或活动,遗忘日常活动等。

“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时期一般不诊断多动症,我们会等一等再下诊断。”李咏梅解释,当注意缺陷、多动-冲动行为持续至少6个月,干扰了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法达到应该达到的发育水平,这时医生才会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症。

孩子出现可疑表现

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

当孩子出现发育行为障碍时,有些家长会第一时间四处求医,希望尽快为孩子明确诊断。“当孩子出现可疑的反常行为时,家长不要马上给孩子‘贴标签’。”李咏梅指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行为问题和障碍,既要重视准确诊断的意义,也要认识到相当一部分的发育行为障碍的诊断仍存在争议,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同。家长不要过度追求准确的诊断,别一味追求等名医“一锤定音”。

李咏梅建议,家长应对儿童各项认知、社交、运动、语言、情绪等具体功能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及时进行相应恰当的干预治疗。

家庭干预越早越好

“以大家最关心的自闭症为例,作为家长肯定都会经历一个强烈的心理过程,包括震惊、迷茫、质疑、自责、接受等等,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员要尽快调整心态,一起齐心行动起来。”李咏梅说,家长对孩子要“不放弃”,在寻求科学帮助的同时,不信所谓的“灵丹妙药”和速效的“神奇疗法”。

自闭症家庭需要专业指导,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需要医学-教育-家庭联合干预。干预训练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要做好行为观察记录,治疗教育计划和疗效观察记录。训练中,家长要做到热情奔放,说话抑扬顿挫,带动孩子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爱心、耐心、恒心、信心、决心以及一点‘狠心’。”李咏梅说。

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学习障碍儿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保持一致。对这两类孩子要注意提高亲子沟通技巧,例如平等对待、尊重孩子的选择,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在情绪来临时恰当地宣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可以配合合理用药。”李咏梅表示,家长要牢记保护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引导孩子向擅长的领域发展,把孩子的障碍“最小化”,促进孩子的潜能“最大化”。(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关键词: 孩子突然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