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期间,很多走亲访友采购过节用品的消费者发现,为数不少的保健食品身披“锦衣华服”、层层叠叠摆满销售专柜。有没有效果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价格不低倒是真的。
“锦衣华服”谁买单
过节期间,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冯女士为挑选哪款保健食品犯了愁。“礼盒装保健食品,包装看起来都很高档,但价格也确实高。没有三五百元别想买下来,有的甚至上千元。”让她困惑的是,比较后选中的某品牌西洋参含片,盒子看起来挺大,从包装的设计、印刷、用材上都可以看出厂家花了不少心思。但一旦把盒子拎起来,却感觉很轻,打开后发现包装里的实物少得可怜。
“这可能就是保健食品过度包装了。”北京市西城区的消费者周女士猜测。她说:“曾在部分超市关注到保健食品过度包装问题。显而易见,商品一旦过度包装,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消费者。多出来的包装成本肯定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上,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
近来,身披“锦衣华服”的食品、保健食品礼盒备受消费者质疑。带着这个问题,9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上的华联超市。在超市的保健食品专柜区域,鱼油软胶囊、氨糖软骨素钙片、蛋白粉等各类保健食品礼盒占据了核心位置。相关产品的包装看起来都很“高端大气上档次”,也很厚实。一款“金日牌西洋参含片”用了一个硕大的包装盒,相当于15英寸手提电脑屏幕那么大,但里边的产品规格仅为0.6g/片×12片/盒×10盒。
9月16日,在北京市丰台区西铁营附近的永辉超市,记者看到一款维生素D维生素K软胶囊礼盒,产品净含量仅为120g(1000mg粒×40粒/瓶×3瓶),但包装后的面积却非常可观。另一款无糖型洋参含片用一个硕大的包装包裹着六小盒产品,托起整盒产品的手感仅仅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重量。
过度包装真浪费
虽然这些产品是否明确为过度包装不得而知。但容量有限的个别保健食品真的有必要使用那么大的包装吗?市面上保健食品过度包装的整体情况如何呢?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目前市场上部分保健食品的确存在包装过度、不环保、不节约的情况,表现为包装层数过多、空隙率过大、成本过高,超出了包装本身的基本功能,如保护商品、美化产品、引导消费、提高商品附加值等作用。但依据现行标准(2009年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较为复杂的判定方法,很难直观判定是否存在过度包装问题。
一位长期关注保健食品领域的某企业负责人说,大家都知道“买椟还珠”这个故事,过度包装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不仅增加了消费者负担,更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至40%,在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
该企业负责人同时表示,“无论是从减轻消费者负担的角度,还是从碳排放的角度都应该控制过度包装问题。建议从使用可降解材料、包装纸箱重复利用、包装简化,包装顶隙等方面减少产品包装空间。”
新标准有了新规定
业界严格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呼声很高,但该如何进一步规范相关问题呢?该如何判定食品、保健食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呢?
不久前,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规范了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包括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的包装要求。新标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为企业和市场设置两年过渡期。新标准出台,业界听到了“靴子”落地的声音。新标准极大地简化了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定方法,让消费者也可直观地判定商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
商品包装的空隙率、包装层数和包装成本是判定商品是否为过度包装的重要判定标准。新标准对相关要求,以及相应的计算、检测和判定方法都做了明确规定。新标准明确,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层数不应超过三层,其他商品不应超过四层。标准也明确,生产组织者应采取措施,控制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
新标准明确了包括特殊食品在内的食品和化妆品包装空隙率。新标准对如何计算包装层数做了明确规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新标准与现行标准有了很大区别,即新标准下直接接触内装物的包装为第一层,而现行标准下直接接触内装物的包装并未计算在包装层总数内。
新标准极大地简化了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定方法,消费者只需要查看商品本身的重量或体积,并测量最外层包装的体积,通过计算就可以初步判定商品是否存在过度包装问题。
具体方法为:“一看、二问、三算”。“一看”,就是要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
“二问”,就是在不拆开包装的情况下,问清包装层数,判断粮食及其加工品的包装是否超过了三层,其他类食品及化妆品包装是否超过了四层;
“三算”,就是要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
以上三个方面,只要一个不符合要求,就可以初步判定为不符合标准要求。从绿色环保的角度,建议消费者避免选购过度包装的商品。
□本报记者 宿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