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三峡能源(600905)发布公告称,将投建三个大型海上风电场项目,投资金额合计411.69亿元,用以完善公司海上风电产业布局,并进一步推动海上风电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升级。
大幅扩产赶乘行业东风
国家提出“双碳”达标,要求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这给风电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峡能源洞悉行业趋势,紧紧把握市场先机。据悉,本次投资主体为三峡能源全资子公司——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下称阳江公司),涉及三峡阳江青洲五海上风电场项目、三峡阳江青洲六海上风电场项目以及三峡阳江青洲七海上风电场项目,均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附近海域。
本次装机规划共计300万千瓦,加上即将建成投产发电的阳江沙扒项目200万千瓦,阳江公司将以5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项目全部建成之后,有望将三峡能源推上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企业的位置。
三峡能源大幅提升装机量的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关于风电产能是否过剩的思考。这其实实属多虑。实际上,根据多个沿海省份情况,国家对“十四五”期间海风的发展做出了规划规划,江苏、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五省在“十四五”期间的海上风电装机增量达34.7GW,为我国“十三五”海上风电增量的4.21倍。
得益于早前国家关于“十四五”规划的各项政策,风电行业已经进入海陆并进的“黄金时代”。风电抢装力度即将进一步加大,包括民生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一致认为,风电装机战略地位提升,“十四五”装机中枢有望提升到50GW以上。
加之广东省此前印发的《促进海上风电有序开发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要力争达到180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实现平价并网。为广东省风电产业发展再添了“一把火”。
就国家和地方战略方向来看,三峡能源500万千瓦的扩产计划显然是在市场容量范围之内。若发展规划按时实施,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业绩增量。
资金链稳定助力协同发展
那么,三峡能源又凭什么保障产能落地呢?
近十年来,三峡能源始终秉持“风光协同海陆共进”的开发思路,均衡布局风电光伏产业。2012-2020年,公司风电装机规模从150万千瓦增长至880万千瓦,复合增长率24.8%,光伏累计装机从3万千瓦增长至650万千瓦,复合增长率95.9%。
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司累计并网装机规模超1500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超75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130万千瓦,光伏装机规模超650万千瓦,中小水电装机规模超22万千瓦,业务范围涵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风光装机规模均处行业前列。
据三峡能源披露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风电利用小时数达2250小时,超全国平均水平168小时,居处行业前列。受益于资产布局良好和成本管控能力强,公司陆上风电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8-2019年,陆上风电毛利率为57.44%和57.22%,较同行业平均水平高0.15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底,三峡能源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35万千瓦,受装机规模快速增大影响,公司2016-2020年营收从51.76亿元增长至113.2亿元,4年年复增长率为21.6%,归母净利润从15.3亿元增长至35.9亿元,4年年复增长率达23.8%。
深厚的技术护城河和项目建设经验,使得三峡能源稳居行业第一梯队,资源储备超3000万千瓦,远超其他电力央企,同时也为后续扩产项目奠定了技术和资金基础。
此外,三峡能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通过与上下游深度合作、统筹管理,实现全产业链技术进步成本压缩。近年先后与电规总院、明阳智能、正泰集团、运达股份等多家国内风光产业链知名机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外,公司与GE(ALSTOM)、西门子、ABB等多家国际知名电气公司也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大股东三峡集团的背书,三峡能源融资成本较低,融资空间充足,能够在平价时代压缩利息成本,保障项目收益率。进一步保障了公司资金的流动性,2018-2020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3%、58.3%、67.43%,低于同行业公司,可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充沛,发展前景可观,值得长期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