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在2021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1412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比2016年下降了4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48万的净增人口数量,也创下了近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

从长周期来看,经济的很多问题都源于人口的变化。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新生儿数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下跌,去年堪堪守住千万大关。另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到深度老龄化社会。因此,低生育率的问题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宁吉喆表示,人口出生率下降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比如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生育水平下降、疫情影响等。笔者认为,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高房价、养育成本高企、女性的就业歧视等因素也不容忽视。相关的研究显示,25-29岁的育龄妇女中,房价每上涨10%,人口出生率便会下降 1.5%。

不过面对问题,厘清导致人口下降的原因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直面压力、积极作为。前段时间,某经济学家“印2万亿生娃”的建议虽然过于荒唐,但其引起的争议还是说明社会公众对人口问题有着非常高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当前亟需加速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消除年轻人生育的压力和对生育的担忧,不断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努力提升全社会的生育意愿,以尽量延缓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的速度。

如何才能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税收、住房、教育、就业、社保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已婚已育家庭的政策倾斜,全面降低家庭养育负担,同时也呼吁企业、慈善机构等更多社会组织加入其中,为提升人口生育率提供更多助力,构建对生育友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目前来看,全国各省市对生育的支持政策还比较零散,不成系统,比如攀枝花向多孩家庭每月发放500元补贴、大北农为员工提供生育奖励、北京等多地延长产假...这些做法虽然值得鼓励,但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建设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我们需要讲究政策综合配套的环境建设,并从长期着眼考虑政策的可持续性。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如果政策实施得力,生育率有望实现一定程度回升。一些欧洲国家生育率曾经跌到1.3-1.4,但通过实施延长育儿假、提供免费幼儿照护和儿童津贴、保障女性就业权益等一系列政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多已经回升到1.6左右,部分北欧国家甚至回升到1.8左右的水平。这些经验说明,随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全面推进,我们或许无需对中国的人口生育率过度悲观。

关键词: 【财联社时评】提高生育率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