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扬眉吐气来形容外资险企近来的现状一点不为过。继去年12月首次打破市场份额个位数占比“魔咒”后,6月30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今年前5月,外资险企增速继续提升,其5月单月业务收入高达317.89亿元,市场份额再次突破10%,创下年内新高。外资险企高速发展现象背后成因几何?其未来发展是否会继续保持上扬走势?国内险企又该如何缩小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发展浪潮?

再现两位数占比

外资险企低份额“魔咒”正在逐渐打破。短短5个月,外资险企市场占比便实现了两次两位数战绩,超过以往数年的市场份额。一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2020年前5月,外资险企业务收入1638.1亿元,市场份额7.1%,同比上升0.25个百分点。而从单月市场份额来看,5月,外资险企保费收入达到317.89亿元,市场占比为10.01%。这是继去年12月,外资险企市场份额实现10.52%后,再一次突破10%。

对于外资险企市场份额在5月的显著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一方面,中国政府在推动落实各项对外开放承诺和政策,而这些措施在保险业的反应较快、较明显,同时外资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开门红”因素,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一般在年末高于年初,而疫情造成今年“开门红”延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外资险企到5月才“发力”。

在市场人士看来,5个月内,占比两次破10%也释放出外资险企走强的信号。“由于本土经验匮乏,外资险企入华后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即便是机构数量稳步增长,但市场份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5%左右徘徊。”某外资险企负责人表示。不过,自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相继推出多项开放政策,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保险最先感受到风向,外资险企更是闻风而动。王向楠称,考虑到中外双方的意愿、外资在一些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主要经济体的开放程度,这种趋势会继续延续下去。

“洋鲶鱼”加速入场

近期,在政策频吹东风下,国际巨头频频示好,而国内保险市场亦“闻弦歌而知雅意”,增资入股频频落地的同时,外资独资公司也相继浮出水面。

统计发现,截至目前,共有20余家外资险企获批增资超150亿元。其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可谓是频繁“发力”。5月12日,德国汉诺威再保险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增加注册资本15.6亿元,增资后该公司注册资本由25.45亿元增加至41.05亿元,这是该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内的第二次增资;今年4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13.55亿元。

除外资再保险公司外,亦有国际巨头看准国内保险市场。6月9日,全球再保险巨头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旗下的德国安顾集团股份公司斥资8.82亿元增资入股泰山财险。增资扩股的同时,外资巨头也在频频落子。今年1月16日,全球最大保险和资管集团之一的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旗下的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6月19日,友邦上海分公司改建为独资人身保险公司的请求获得银保监会批准,这意味着我国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诞生。

最新数据也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共设立了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

紧盯国内“蓝海”市场

为何外资险企对国内保险市场如此青睐?王向楠解释称,相较大部分中高收入经济体,中国保险市场的增速较快,外资的市场份额偏低。瑞士再保险研究院发布的 sigma报告也指出,中国和亚洲新兴市场依然是保险业增长的引擎,中国极有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预计自2020年起未来十年间,中国非寿险保费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将达到7.4%;预计未来十年间,中国寿险保费年均实际增速将达9.1%。

在中国保险市场持续增长以及中国政府全面开放的政策下,中国保险市场显然是一片蓝海。多名保险观察人士分析称,外资的引进将带来国际险企的资金技术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满足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提质提量需求,在促进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激发保险市场活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由于监管政策导向的变化,‘规模至上’成为市场主体普遍的发展手段,造成市场竞争异化,大多数市场主体经营持续亏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市场上大多数外资公司由于产权的有效约束、股东的审慎经营理念、面向全球市场的统一业务标准等,能够恪守保险经营的一般规律,较好地发挥了保险的长期保障与风险管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为中资保险公司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关键词: 洋鲶鱼 外资险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