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港股市场上市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遭遇七连跌,股价跌破30港元,收于29.55港元/股,当日跌幅9.36%。这一股价,距2021年2月的盘中高点107.34港元已跌逾70%。而在消费市场上,也有多位玩家表示,“盲盒经济”有退潮之势。


(资料图)

股价截图  图源 同花顺

玩家称

为了小概率“烧钱”不值

南京大学生小胡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自己从高中开始收集盲盒,前后花了约6000元。在她家的柜子上,上下7格摆着约50个盲盒娃娃。收集盲盒给她带来了乐趣,但也有不好的体验。比如,重复率高,同款难处理;质量有瑕疵,品控难保证。

20岁的小张以前比较喜欢泡泡玛特的盲盒,买过dimoo系列的。“当时看到新的系列就想去抽,感觉非要抽到喜欢的不可。”还在读书的她,都是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最多的一次花了600元左右。她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感觉热情在消退,比过去理性了。“以前抽盲盒可能是想寻求惊喜的感觉,但现在感受到,可能有惊喜,但更多是失望。为了小概率去‘砸钱’没必要。”

小张收集的部分盲盒娃娃

她认为,现在“盲盒经济”相比前几年是在降温。原因可能有几个:首先,像她自己这样有亲身经历的玩家有些“审美疲劳”了。其次,网络的二手市场比以前扩大,玩家可以在平台上交换,以确定买到心仪的玩偶,就不愿意去抽盲盒了。此外,有些盲盒也在降价。比如泡泡玛特Skullpanda系列的“血色玫瑰”娃娃,之前能炒到几百元,现在售价百元左右。

南京的一位小学生家长马女士也认为,盲盒经济在冷却。她举例说,孩子之前很喜欢收集蔬菜精灵,她给孩子买过不少。但后来发现,新出的系列没完没了,根本买不过来。渐渐的,孩子也不愿意买了。此外,有些玩家买到的盲盒,如果不是自己心仪的,会立刻拿到二手市场卖。“其实跟新的差不多,但价格却便宜不少。”她认为,二手市场的发展,也让消费者不再局限于抽盲盒。此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理性消费更必要。

各界规范

盲盒经济告别“盲目”生长

曾几何时,从玩偶到文具,从宠物到机票,似乎万事万物皆可“盲盒”。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可忽视。2022年初,中消协在分析2021年受理投诉情况时,就点名了盲盒消费。

中消协提到的一个案例如下:2021年8月,安徽消费者王女士向当地消协投诉,称自己的孩子在某书城购买了一款盲盒,打开后发现是生产日期为2019年的奶茶,已过保质期,要求经营者赔偿。经调解,经营者为消费者办理退款。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立案处理。

中消协认为,“盲盒风”愈刮愈烈,似乎“万物皆可盲盒”。但随之而来的盲盒售假、拒不担责、违法出售、概率不明、盲盒成瘾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中消协建议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消费者量力而行。

今年年初,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对盲盒经营活动提出系列合规经营建议,包括提出单个盲盒售价一般不超过200元,禁止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等。

今年3·15晚会后,“800元娃娃盲盒成本仅30元”“消费者花1万元买106套盲盒”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泡泡玛特紧急回应称,将在第一时间对业务进行调整,并提醒消费者理性消费。

分析人士认为,各界的发声和规范,也有利于让盲盒经济告别“盲目”生长,步入正轨。

实习生 张梓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陶善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