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火星探测任务也是行星探索的起点,它所迈出的第一步,代表着走向更远深空的起步
抓住26个月一次的窗口,令人期待的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即将开启;按照计划,嫦娥五号探测器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从月球采样返回地球……在致力于建设几百公里外的空间站同时,对30万公里远处的月球持续深入探测,不辞数亿公里的星际长途跋涉与火星邂逅,都透露着太空深处的无穷吸引力和为实现深空探索目标所做的执着努力。
走向深空,既由好奇心驱使,也受发展需求牵引。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人类足迹首次踏上月球、月球车首次抵达月球背面,再到掀起新一轮以火星为代表的行星探索高潮,人类太空活动的印记几乎已覆盖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各种类型的天体。这些探索活动有力促进了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突破,也让人类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地球、审视自己,从而采用更睿智、更可持续的方式树立新的前进坐标。
当前,以行星为对象的深空探测之所以获得青睐,重要原因是行星与地球的相似。对行星的探测和研究,既能够拓展和延伸人类活动空间,也有助于解开地球自身的秘密,并对地外生命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以火星探索为例,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是一颗承载人类最多梦想的星球。通过探测火星可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科学数据,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及演化、生命起源及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火星一直以来也是行星探测的首选目标——从火星起步,然后向更遥远的行星及行星际发展。对中国航天事业来说,火星探测任务也是行星探索的起点,它所迈出的第一步,代表着走向更远深空的起步。
太空活动一向富有挑战性,行星探索尤具高风险、高难度。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的火星探测,迄今成功率也只有一半左右。动辄以亿公里计的旅程,超远距离的通信延时,与地球截然不同的复杂环境,以及种种未知的危险,都需要破解。一方面,必须经历飞出地球、驻留太空和探测月球等一系列承前启后的技术积累,才能更好地打下深空探测技术的基石;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思路、采用新技术,才能加速实现航天技术、空间科学等领域的突破。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快得惊人。短短几十年间,就实现了从走出地球摇篮,到能够在地球轨道上长久驻留和漫步月球,并有望在不久的未来踏上火星。据说由于火星的亮度变幻无常,让人迷惑,古人将这颗遥远的红色星球取名为“荧惑”。如今,“天问”即将启程去探究“荧惑”,解开一个个科学奥秘。映照着梦想的探索脚步,也将会奔向更深更远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