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医药产业永恒的话题,我国在新药创新路上的探索从未止步。特别是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创新药物研究,一直是我国原创药物研发重要途径。

9月19日,《中国科学报》在“守正创新 讲好中国故事——中西合璧的桑枝生物碱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承担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发布新药研发成果——在桑枝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组多羟基生物碱,即桑枝总生物碱已获批上市。该药成为我国首个植物有效组分降血糖原创天然药物。

据药物所所长蒋建东介绍,桑枝总生物碱是以种桑养蚕的副产物“桑枝”为药材,经现代科技支撑、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有效组分。

“可以说,桑枝总生物碱的上市是科技重大专项中药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副司长陈昕煜说。

提取桑枝总生物碱

联合攻关

消渴病,或名消渴证,首见于现已失传的隋朝甄立言所著的《古今录验方》。现被称为糖尿病。《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桑叶、桑枝、桑白皮可止消渴。

鉴于此,1993年,药物所老一辈药理学家、研究员谢明智带领团队对中医古籍收载的百余种常用治疗糖尿病中药材进行筛选,首次发现桑枝具有很强的糖苷酶抑制活性。

但桑枝中的降血糖有效组分是什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1999年,药物所研究员刘玉玲、申竹芳领衔的团队,依托药物所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药物制剂等齐全的研发链条与先进设备支撑,进行多学科团队协作联合攻关。

“研究中,我们发现桑枝总生物碱中包括多个有效小分子,但在药材中含量极低且为水溶性成分,如何解决微量生物碱分离纯化并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研发的高技术壁垒。”刘玉玲说。

该研究团队通过大量试验最终得以突破,使药材中的生物碱含量从不足0.1%提高到50%以上;鉴定了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实现了复杂体系的准确质量控制。

“总生物碱是一个组分,并不是单一的物质。”蒋建东介绍,桑枝总生物碱对a—葡萄糖苷酶具有极强的抑制活性且靶点更为精准,在降血糖的同时,胃肠副作用更小。

“除通过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减少肠道萄葡糖生成、延缓葡萄糖吸收外,进一步研究发现,桑枝总生物碱还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GLP-1分泌、保护胰岛β细胞等多重药理作用。”申竹芳说。

高标准临床试验取得良好效果

但实验室的高质量数据并不等于临床的良好效果。

为此,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31家临床机构参与,采用国际公认的糖化血红蛋白金标准,完成了与安慰剂比较以及与一线化药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双盲上千例大样本临床研究,树立了中药降血糖临床评价新理念。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梁晓春介绍了临床试验结果,桑枝总生物碱单独使用,即可达到中高强度的降糖化血红蛋白和降血糖效果,改变了以往中药降血糖只能作为辅助用药的局面。

此外,桑枝总生物碱还可显著改善患者阴虚内热和湿热困脾症状,调节脂质代谢、控制体重,安全性明显高于化学对照药,兼具化药降糖化血红蛋白和中药改善中医证候的综合优势,对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亚洲糖尿病患者,或新发糖尿病患者,有望成为餐后血糖控制的优选药物。

“目前,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病因仍不清楚。只有一部分患者与基因突变和某些特殊病因有关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复杂的遗传病,因此单靶点的药物难以满足对糖尿病的防治需求。而植物来源的天然药物主要优势为活性多样化,桑枝总生物碱恰恰具有此优势。

上市后仍需继续挖掘

谈及桑枝总生物碱的研制成功有哪些特点,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表示,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符合现代医药以靶点为核心的研制模式;二是以中草药为基础的有效组分天然药物,具有综合作用好、副作用小的优势;三是桑枝变废为宝,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为新药研发探索出新路径。

不过,只有经历时间和临床的不断检验,一个好的药物才能成为精品。获批上市只是开始,后续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药品上市后,还要继续挖掘产品的特点和卖点,才能更快打开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副总师张伯礼表示。

比如,该药物除了降糖之外,还要挖掘其在改善体重、降低心血管风险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结局。

据悉,该项目从立项到上市经历了21年的时间,其过程充分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的中医药发展理念,目前已获得中国、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报记者 张思玮)

关键词: 小桑枝“怀揣”降糖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