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去学的,的确有一些非常有天赋、对数学非常热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才应该去学奥数。”日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的一番言论引起社会热议。他进一步解释说,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孩子学习,特别不喜欢数学的孩子如果学习了奥数,可能会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搞没了。此外,普通孩子也没必要去学习那些怪怪的、那些奇特的技巧。

奥数不是问题,“全民奥数”才是问题,这是对奥数学习早已达成的共识。然而现实是,仍有不少家长追捧奥数,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孩子”,而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是适合读奥数的那部分“特殊孩子”,加之数学是目前中高考的必考科目且分值不低,激发了不少家长送孩子去读奥数的斗志。

近年来,我国为治理“全民奥数”其实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包括取消奥数竞赛获奖中高考加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不得和奥数竞赛成绩挂钩,从去年起,更进一步推进公(办)民(办)同招、电脑摇号入学。这取消了奥数的择校功能,也淡化了奥数的功利色彩。但是,家长对奥数培训追捧热度不减、变相的奥数竞赛仍暗流涌动。

“院长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登上微博热搜

舆论一直呼吁家长要理性选择孩子学奥数。在美国,学奥数的孩子也就5%左右,一般都是有数学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才选择奥数,而且学奥数也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数学兴趣。由于学习是兴趣驱动,有特长的学生学奥数,兴趣得到发展,有不少学生上大学后继续选择研究数学;而没有兴趣的学生,则把时间用在发展自己兴趣上。反观中国,很多家长并不认为或者不愿意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没有数学兴趣和特长,尤其是在孩子在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阶段时,家长普遍对孩子寄予厚望。有调查显示,我国95%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成为前5%的优秀学生。

在家长群中弥漫的这种心态,与我国基础教育的竞技化密切相关。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所有孩子被纳入一个跑道比拼,第一名是冠军、“状元”,可以获得更优质同时也更为稀缺的教育资源,而跑在后面的则被定义为“差生”,只能接受“低人一等”的教育。这种竞技化教育环境,加剧家长的教育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对孩子的理性认识,更难于做出适合孩子的理性规划。“鸡娃”现象也多由此产生。

对于“全民奥数”的质疑,多数家长都持有一个相近的不同意见,那就是,即便学奥数没有学出什么名堂,也多少也可提高孩子的数学成绩,这对中考和高考是有用的。这也是取消奥数竞赛获奖加分后,“奥数热”依旧未减的重要原因。我国存在的校外培训热,热门的是中小学学科培训,对应的都是中高考的主科。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班,无非是想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而非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兴趣。表现在数学学科培训上,就是奥数培训热。

其实,对于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一样难度的数学,考一样难度的题目,公共讨论中也一直有不同声音。一些学生不理解,为何今后上大学不读科学、工程专业,日常生活也只需用简单的数学即可,却要学那么难的数学,数学成绩不好,就影响总体中考和高考分数,进不了理想的学校。欧美国家中小学生的数学整体水平远不如我国中小学生,原因是他们并不要求学生学一样难度的数学,不少大学专业在招生时,根本不要求提供数学成绩,学生高中毕业只需完成难度很低的数学必修课学习即可。但是,欧美国家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数学。

网友评论节选

我国所有学生学一样难度数学的结果是,顶尖的学生,也在乎奥数的升学功能(保送进大学),而不是把研究数学作为兴趣与职业,而其他学生则由于花过多时间学习数学,奥数挤占了发展自己兴趣、特长的空间,影响他们的兴趣发展和素质拓展。

由此说,笔者认为,治理全民奥数亟需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再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学生。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适合的学科,培养自己的兴趣,而家长也才能关注孩子的个性、兴趣。

关键词: 奥数 问题 全民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