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府(内蒙古首府为啥曾属于山西?)
(相关资料图)
内蒙古是一个神奇的省份,东西直线距离达2400公里,西面属于西北,东边属于东北,中间还临近华北。因此,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都很有特色,比如其东北地区属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中部地区则曾深受山西的影响。
深棕色部分为晋语(山西话)的分布区域
在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山西话堪称通用语言;在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就是山西乔家的商号;在内蒙的首府呼和浩特,山西人占到了一半左右。
内蒙古与山西为何那么亲近呢?很多人会想到走西口,从明末至民国,大量的山西人走过杀虎口(原为杀胡口),在归化城(呼和浩特的旧城)等地聚集,并以此为中转,将贸易延伸到俄罗斯境内。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从清朝中期到民国初期,内蒙古中部的很多地方都是属于山西的,包括今天的包头、呼和浩特、集宁(乌兰察布市政府所在地)等地区。
清代的山西比如今要长很多
那么,这些地方因何划到山西,又因何回归内蒙古呢?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山西人发挥了怎么的作用?
先说大环境。在清朝统治初期,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不允许汉人随便到蒙古地区,还专门颁布了禁关令。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稳定,人口暴增,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禁关令逐渐松动。
从康熙年间开始,山西、陕西地区的百姓不断进入内蒙古地区,但相关的规定依然严格,因此规模不算太大。东北一带的百姓主要通过山海关进入内蒙古,谓之“闯关东”;山西、陕西等地的百姓去内蒙古,主要通过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以及河北独石口,谓之“走西口”。
通过走西口,以晋商为主体的山西人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成就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大格局,极大促进了内蒙古的发展与建设。
在清朝入关后,晋商就成为了第一批与清政府合作的“皇商”“官商”,“官商合作”是晋商经营的秘诀和传统。早在隋末,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武则天之父武士貜等山西商人,就曾鼎力支持过。在唐朝建立后,以太原王氏、河东裴氏为代表的山西人深受重用,太原也成为唐朝的北都。
此后,山西商人不断发展壮大,终在明清时期成为第一大商帮,与意大利商人齐名。在明代, “(山西的)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到了清初,皇太极、顺治时期的军费筹措、粮食运输都由山西人负责。康熙平定准噶尔部时,还专门组织了一批汉族商人进行随军贸易。他们跟随清军,深入到蒙古草原各地,贩运军粮、军马等军需品,同时与蒙人做生意。
这些“旅蒙商”绝大多数是清廷命名为“皇商”的山西商人,还有一部分是直隶(河北)等地的汉族商贾。他们对清政府大力支持,清政府自然不会亏待了他们,当时由政府严格管控的盐、铁等贸易,基本由晋商垄断。此后,晋商又垄断了茶叶、票号等业务。
乾隆年初,祁县一位姓乔的小商贩,在包头的西脑包卖起了草料和杂货,后来越做越大,创立了著名的商号“复盛公”。这位乔姓商人就是乔家大院最早的主人。
“复盛公”在包头蒸蒸日,分号越开越多,还兼营当铺、估衣铺、钱铺、粮店等,此后还发行了凭帖(券币),因为信用卓著,所以人们宁愿存放复字号的凭帖,而不愿意存储铜制钱。可以说,包头的发展与复盛公的兴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才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
乔家复盛公只是晋商在内蒙古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时间推移,内蒙中部与山西的关系愈发密切。
清初时,内蒙古中部一带(今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分属于内属蒙古的察哈尔八旗、归化城土默特与内蒙古的乌兰察布盟。
到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在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东北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意图加强蒙古诸部的管理,同时巩固西北边防。
乾隆四年(1739年),新城建成,命名为绥远城,设立绥远将军统领,并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呼和浩特一带),调遣宣化(张家口一带)、大同二镇绿营官兵。
归绥城
乾隆六年,清政府在此地置归绥道(归化与绥远的合称),全称“山西总理旗民蒙古事物分巡归绥道兼管归化城等处税”,归山西省管辖,驻地为归化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驻绥远城(呼和浩特新城)。
清政府在内蒙中部实行的近似于军政、民政二元管理制,军政属绥远将军府,隶属于清政府中央;民政则属归绥道,隶属于山西省,双方驻地都在绥远城。而今天的乌兰察布集宁区在当时属于大同府丰镇厅,乌兰察布凉城县、卓资县在当时属于朔平府(府治在山西右玉县)。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丁戊奇荒爆发,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波及山西、直隶(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
在这种背景下,大批的山西人涌向了内蒙古。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财源、充实边疆,容许、鼓励蒙古各旗向关内汉人出让土地。大规模地走西口,让山西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很多城市的山西人都达到了一半以上。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山西同盟会支部,积极响应辛亥革命。10月29日,山西新军发动起义,占领太原。与此同时,大同起义爆发,新军一路北上,攻占包头,山西全境解放。山西也是黄河以北第一个起义的省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非常忌惮时任山西都督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北洋系势力、削弱山西省实力,在袁世凯的推动下,最终于1914年实行“晋绥分治”,将归绥道分出山西省,同时把归绥道与兴和道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土默特旗等共同建立绥远特别行政区。
1928年,民国政府将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称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地区的行政区划变动频繁,1954年6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撤销新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那么,绥远省被撤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民国时期有塞外四省,分别是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宁夏省,而绥远省是塞外四省中最富裕的一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自治区的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内蒙古东部,没有什么像样的大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察哈尔省首先被撤销,察哈尔省的省会张家口成了内蒙古的省会。
但张家口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很好,不利于对整个自治区的管理。于是,就考虑与地理位置优越的绥远省合并,绥远省虽然辖区辽阔,但是人口只有200多万,是理想的合并对象。绥远省并入了内蒙古后,内蒙古的首府也从张家口前往了归绥,归绥改名为呼和浩特。至于原来的省会张家口,则还给了河北省。
总的来说,内蒙古中部的归绥地区与山西合并,是为了方便民政上的管理,以及经济上的发展。归绥地区与山西的分离,完全是北洋军阀与同盟会斗争的结果。在此间的数百年中,大量山西人移民、开发该地区,从而改变了该区的人口、民族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日后的历史进程。
而内蒙古作为山西商人纵横四海的重要基地,也让晋商有了更大的舞台。晋商的巅峰时期,不仅把控制着青海、内蒙、宁夏、河北一带的贸易,还到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等经商。在国际市场,山西商人北到俄国、朝鲜,东到日本,南到印度、印尼等国。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之伟业。
如今,蒙晋两地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在经济合作、文旅开发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相连、地缘相近、来往密切、经济相融的蒙晋两地人民,必将让友谊之花更加灿烂。
关键词: 内蒙古首府 内蒙古首府为啥曾属于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