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剑箫,是一名“85后”肾内科医生。近10年来,在仁济医院,我完成了从一名“医学生”,到一名“医生”的身份转变。我还记得,2010年的一天,一台自助挂号机在门诊大厅正式投用。当时,这个“新鲜事物”采用了现金预充值的自助支付方式,节省了患者在窗口排队挂号付费的时间,得到患者的一致称赞。

没想到,10年后的今天,更高效的就医模式正悄然改变着我们。近5年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互联网+医疗”在越来越广的领域被应用,更多患者也在“互联网+智慧医院”的浪潮中,体会到了“足不出户”的便捷。

“第一个吃螃蟹”的患者

老骆是我们科室的“老病号”了。50多岁的他患有慢性肾脏病,从2018年初开始进行血液透析,每周一、三、五,都需要来医院花上近半天时间治疗。老骆的妻子工作繁忙,很难抽出空来,大多数的日子里,他会骑车或坐公交车来医院,遇上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实在不便。

所幸,今年4月起,老骆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例居家血透患者。这意味着,他可以免去每周三次的路途奔波,让血透变得更方便。

不过,血透患者经常需要来复查,这不是还得多跑几次医院?“第一个吃螃蟹”的老骆,当然不会错过互联网医院。3月,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作为上海市首批互联网医院之一正式上线,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在线复诊、线上咨询、送药上门等一系列服务。

在科室里,我和两名小伙伴搭班主要负责互联网医院肾内科的看诊,透过屏幕,在家中的老骆能及时和我们保持沟通。原来,老骆每两周要到院配药,如今两三个月来面诊一次即可。除了和线下问诊相同的25元挂号费之外,没有任何额外开销,动动手指,药品第二天就能送到家,而且还免运费。

今年疫情伊始,大家都很担心血透患者的就诊安全,但随即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医院解决了这桩烦心事——有时候,透过屏幕,我们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老骆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患者平安舒心,我们也就放心了。

我们隔着屏幕“面对面”

不同于每天与手术台打交道的外科,作为内科医生,我有许多时间都在门诊的诊室。这半年来,还有一个小变化——坐在桌子旁,翻口袋找医保卡的患者明显变少了。

6月9日,仁济医院作为上海市“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试点的首家三级医院,率先实现了上海市医保电子凭证脱卡支付、就医服务号的线上支付以及随申办市民云的信用无感支付和线上支付;7月9日,医院完成了门急诊电子票据和互联网医院电子票据的上线,打通就医流程信息化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这意味着,医保无接触支付彻底实现,既解决了患者“需要就诊却发现没带医保卡”的尴尬,也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门诊,通常两名医生一天需要接诊两三百人,中午要忙到12点半,下午1点半又要开始上班;

如今,门诊量虽然越来越大,但诊室似乎并没有变得更拥挤,越来越多复诊患者乐意选择互联网就医方式。在微信服务号里,找到“网络医疗”模块,就能与我们来一场隔着屏幕“面对面”的就诊。

在网上给人看病,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想,或许不只是让患者能路上少奔波、单位少请假,也把医生的精力解放出来了。每周一、三下午,我依旧坐在透析室完成病房工作,只要手机响起提示音,我就知道,又有新的在线患者进入系统了。

谁说互联网只能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创造便捷?小小的医院里,“互联网+”正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多受益、让医护更高效,全力以赴为患者就医流程“减环节、减时间”。有的时候,普通人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于体弱、高龄的患者而言就是困难。我相信,时代在进步,看病也在进步,在这座越来越便捷的大都市,越来越多人将感觉到安心、幸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沈剑箫)

(本报记者 黄杨子 采访整理)

关键词: 看病不出门 患者便捷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