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新闻让很多人心痛不已:武汉一名14岁初中生因下课打牌被班主任传唤家长,其母亲当众在楼道里打了他两个耳光。孩子愤怒之下,从五楼纵身一跃,花季年华戛然而止……不少人在感慨当代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说不得骂不得的同时,也批评家长当众责罚孩子的做法十分欠妥。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其文集《呻吟语》中就提到,批评孩子有“七不责”——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其中第一条就是“对众不责”,即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羞辱批评孩子。然而很多家长只顾一味批评,甚至动用肢体,让孩子不堪其辱,酿成惨剧。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表示,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被批评了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帮他疏解内心的苦闷情绪,父母的表扬和批评基本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自我肯定情况。孩子犯错后如果有悔改愧疚之意,当众批评如同火上浇油,不仅伤其自尊,还会导致其不愿再与父母沟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之后孩子回忆起这段经历会感到羞耻、下意识回避人群,甚至不愿再去公共场合;更有甚者,导致成长过程中缺失追求成功的自信和勇气。

杨雄说,现在的父母习惯了“打压式教育”,在公共场合只顾自己的面子、展现自己的威严,并不考虑孩子的情绪状况。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外拼搏,孩子犯错就是不理解自己,结果把孩子当做情绪垃圾桶,通过当众批评的方式让他长记性;还有家长将与孩子的相处看成“输赢比赛”,只有孩子听自己的才代表自己“赢了”。但与孩子相处,哪里是输赢那么简单?孩子和成人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如果公众场合的确要批评,需点到为止,不能利用过错羞辱孩子。英国作家洛克说过:“对儿童进行批评时,要在私下里执行;对儿童的赞扬,应当着众人的面进行。”孩子受到赞扬后,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意义很大,他会以此为骄傲和目标,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去获得更大赞扬。因此,公开场合下对孩子要多褒奖少贬低,尤其在学校这种同学老师多的地方,家长更要克制自己,给孩子留足面子。但如果孩子在人多的公众场合哭闹起来,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1.缓和情绪。将孩子带到人少的地方,等孩子情绪平复,这个过程中切记不能冲动,更不能推搡、扇巴掌等。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让他明白胡闹无法解决事情,陪他度过情绪崩溃期,从而利于他后续听得进教导。

2.设定“批评信号”。平时和孩子商量好,家长有这些做法时,就代表“你的行为不合适”,比如叫孩子大名,而不是昵称;眼神严肃;对他比“嘘”的手势等。

3.转移目标。当孩子沉浸在自己固执的情绪中时,难以听进去任何话语,不妨利用当下环境中有趣的事帮他暂时转移注意力,引导孩子跳出情绪,以便父母有更多机会“见缝插针”,与孩子沟通。

4.批评就事论事,不给孩子贴标签。面对孩子撒谎、偷拿东西的情况,家长不要说:“你是个撒谎精”“你是个小偷”,而应该告诉他撒谎、偷东西不对,如果不改正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如果贴了标签,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事后辨别情绪失控原因。孩子平复好心情,家长尽量试着引导孩子说出自己为何犯错,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在乎,也更愿意表达内心的真正想法。

关键词: 公共场合 多褒奖少责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