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4年起到海南开展南繁育种,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育种专家程相文在这里度过了56个春节。眼下,三亚温度已接近30摄氏度,85岁的他还每天钻进地里套袋、授粉、观察记录,一忙就是五六个小时。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起初交通不便,程相文来海南要走上半个月;自己找地、种地、搞研究,没地方住只能租住在农民家。南来北往数十载,借助海南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程相文先后选育出的14个玉米高产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浚单”系列在全国累计推广3亿多亩。

南繁育种的开创应用,能缩短农作物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育种周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已有60万人次来到海南开展科研育种,南繁为“中国饭碗”筑造了坚实底座。全国已经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基地的培育。

如今,随着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的加速推进,南繁工作生活条件已大幅改善。从程相文1个人、租用农民8亩地,到10多人的科研团队、150亩高标准农田,鹤壁市农科院有了设施完备的南繁育种基地。

目前,海南已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8万亩,流转科研用地超3万亩,确保南繁科研用地长期稳定。专家住宿、科研、生活等设施配套服务区正在建设,今年将交付使用。此外,南繁基地还建成新品种测试实验室、种子质量认证实验室、转基因作物生态环境测试实验室等南繁公共实验服务平台。

“过去来南繁主要是进行作物加代繁育,由于缺乏设备设施,品种鉴定等工作要回到学校后进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说,如今有了实验室,科研效率显著提高。三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也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落地,前不久刚迎来第一批研究生。

近年来,南繁科研育种品类范围不断扩大,已覆盖棉麻、油料、畜禽、水产等领域40多种物种,每年有超过100万份的动植物育种材料进入南繁基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郭涛介绍,南繁工作已从过去的加代繁育为主,向科研育种、制种繁种、应急种子生产、生物育种研究等多功能转变。

在三亚市崖州区,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试验基地里,一排排玉米长势喜人,育种科研人员穿梭其中仔细观察、记录。去年5月起,该公司在引进的巴西玉米种子中选择了8份种质资源进行生物育种,将自主研发的抗虫、抗除草剂性状回交到巴西的优良自交系中。

“我们为这些种子植入‘中国芯’,经过改良后再出口到巴西。”该公司总经理吕玉平介绍,玉米植入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后不需要喷施农药控虫,能保护15%到30%的产量。

当前,海南正在推进南繁硅谷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以此聚集种业创新发展要素,培育育种创新链和种业全产业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引进中科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非洲科学院等12家科研机构,以及先正达(中国)、隆平生物、敦煌种业等知名农业企业。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副局长李健介绍,科技城正在推进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重大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南繁硅谷建设和种业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此外,科技城还将重点做好育种材料惠益共享平台等工作,探索打造种业知识产权特区。

“做好南繁工作,对带动全国种业创新发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提出,要继续高标准建设好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谋划打造好南繁硅谷,落实好人才引进、知识产权、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争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现代种业创新高地。记者 罗江

关键词: 海南 育种加速器 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