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千元日费低至2毛”“利息低,日息低至0.02%”“领券最高免息30天”“借款前15天0息费”……打开一些贷款APP,扑面而来的往往是不菲的额度、极低的利率、简单的手续,不少人为之心动。可是,真相果真如此吗?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低利率背后暗含的“猫腻”。原来,“看起来很美”的低息,大多是贷款机构对消费者耍的“滑头”。有人只看到了数值较小的日利率,等真正贷到了款才发现真实的年化利率比想象的高了很多;有人以为自己可以享受广告里的“最低利率”,没想到审核结果因人而异、鲜有人如愿以偿;有人即便看得仔细、借得谨慎,也在单利和复利的计算中手足无措。这些堪比“障眼法”的数字游戏、文字游戏,让不少人大呼上当。

事实上,有关部门对贷款APP的利率显示有着明确的规定。今年3月,央行发布公告,要求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移动端应用程序、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应当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签订贷款合同时载明,也可根据需要同时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应比年化利率更明显。换言之,只标注日利率、不标明年化利率的做法,或者日利率比年化利率更明显的行为,都违反了这一规定。

明明有章可循,何以顶风违规?关键还是利益使然。一些贷款机构把广告词写得天花乱坠,瞄准的就是那些冲着“低利率”“免息期”的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更有甚者,大肆利用专业知识不对称,故意混淆相关金融术语,令金融知识有限的消费者只有“挨宰的份儿”。“年化费率”“年综合费率”“年化综合息费率”“综合年化利率”“期利率”……各种词汇五花八门,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着法子赚本金之外更多的钱。

套路再多,竭泽而渔也只会葬送前程;包装再美,水落石出也只能原形毕露。部分借贷APP通过“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突出显示日利率的违规操作,即便短时间里可以收割一波流量和“韭菜”,却绝不会迎来“回头客”。长此以往,毁的是自己的口碑,耗的是未来的发展。事实上,只有遵纪守法搞经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才能不断提高竞争力、赢得好感度。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

相应地,消费者的金融素养和理财能力也有待提高。去年年底,银保监会专门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指出消费者应了解网络平台贷款等借贷产品,知悉借贷息费价格、期限、还款方式等重要信息,警惕所谓“免息”“零利息”的片面宣传。这无疑在提醒我们,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在保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绝不给违规贷款APP及各种陷阱套路以可乘之机。

关键词: 借贷 低利率 受伤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