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活效率低”“提不起精神”“晚上睡不着早上又起不来”……春节假期结束,有不少人感觉自己患上“节后综合征”。春节过后,出现有气无力、情绪低落,这些都是轻微的心理变化。
对此,专家提醒,应及时进行心理调节,减少“节后综合征”带来的不适,多数人的症状会在两周内自然消失。
出现“节后综合征”,怎么办?
昨日上午,记者在走访中看到,郑州市区道路上不少人骑着电动车踏上节后第一天上班的道路,各个公交站台也热闹起来。地铁站里,赶着上班的人们又迈起了急匆匆的步伐,不时掏出手机、抬起手腕,看看时间。
除了路上没有送孩子上学的身影,以及不少还未开始营业的店铺,一切都像是恢复到了春节假期前。但是,不少人脸上却显得有些疲惫,甚至哈欠连天。
“昨天还带着孩子在奥体中心放风筝,晚上还看了电影,今天差点没起来,实在是提不起精神!”一位打着哈欠等公交车的市民说。
通过了解,有不少人也有同样情况。如果你在节后上班两三天内,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那可要注意了,因为你很可能得了“节后综合征”。
正确认识“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一种对心理生理不适状态的戏称,指的是人们由假期的放松状态突然进入工作的紧张状态时,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被打破,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春节假期中,很多人会参加各种聚餐,难免暴饮暴食。不再朝九晚五,有些人还会熬夜刷剧、玩游戏,一觉睡到大中午成为常态。
开工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肠胃,其间很可能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因此晚上失眠、早上睡不醒、白天精神不振等现象并不奇怪。可以说,“节后综合征”主要是指情绪问题。
调节情绪,适当减压
出现“节后综合征”的症状,不要担心,这不是病,只是一种负面情绪。该如何应对呢?
河南省中医院专家李颖颖表示,最重要的是要调节情绪,适当减压。
比如当工作效率低下时,可以适当放一放,从简单的工作着手,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趁着休息时间,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喜欢运动的,可以趁着天气好的时候,出去散步、慢跑等。
恢复原来的生活节奏,确保作息规律、健康。晚饭不能吃太饱,以清淡为主。睡前不要让大脑高度兴奋,可听音乐静心,或热水泡脚5~10分钟。
另外,还要注意调整饮食,可多补充营养素,如维生素D、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益生菌等。(记者 李帅 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