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过后,天气变晴,尽管乍暖还寒,但黔东南州各地群众已纷纷外出登高望远、沐浴阳光。
当凯里市民族文化宫湖边的音乐响起,热爱舞蹈的人们纷纷出动、轻歌曼舞;在黎平县萨玛公园,湖面微波粼粼,饭后散步的居民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当麻江县马鞍山生态体育公园春风拂绿,崇尚健康的群众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强身健体……
“黔东南还真是来对了。”来自广东佛山的王先生与家人结伴行走于黎平八舟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绿地上,尽情享受着当地的绿水青山和清新空气,他高兴地说:“这里天蓝、水清、空气好,真好养老。”
空气清新、水清草绿、设施完善,像这样的公园在黔东南州各地如同绿色氧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驻足散步、休闲娱乐。
黔东南州生态好、环境美,不仅让群众感同身受,更有数据佐证。2021年1月至12月,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黔东南州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四;2021年度全州功能区声环境昼间和夜间监测点次达标率100%……
近年来,黔东南州在造林绿化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纵深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河湖长、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全州形成了全民参战、部门合力、向污染宣战的良好氛围。
据了解,黔东南州出台实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制度规定,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保持高效运行,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累计建成地表水水质自动站31个、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站2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37个,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基础网络。
同时,大力推动河长制,落实“五级河长”制;2017年以来,全州在983条河流按分级分段共设立河长3835人,其中,州级河流河长32人、县级河流河长417人、乡级河流河长1247人、村级河流河长2139人。
此外,黔东南州还将河(湖)长组织体系向民间延伸,招募2168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聘请4323名河湖保洁员,有效开展河湖巡查、保洁工作,并做好巡查记录,保障河岸水面整洁,改善河道环境面貌。
在推进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黔东南州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规定境内主要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增化工园区、严禁新增园外新(扩)建项目和淘汰限制类项目,全州境内共清理拆除水面网箱9101亩,完成河道综合治理长度271.9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7平方公里,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78个。
如今,黔东南州各县市以“党政齐抓、部门联动、上下共管”的污染防治工作格局,针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重点领域,大力整治生态环境。
天柱、黎平、施秉、锦屏、榕江等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推进滨河公园建设。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黎平“八舟河湿地公园”、施秉“水车小镇”、锦屏“三江六岸”、榕江“滨河公园”等生态景观破土而出、精彩呈现。
值得点赞的是,黔东南州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了一批生态文明示范试点。黔东南州、雷山县、剑河县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黄平、施秉、雷山、剑河等9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雷山县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凯里市清水江流域污水处理工程获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目前,全州划定获批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9个,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337个。
下一步,黔东南州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部署,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的思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不断厚植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