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阳光,对有着“高原小镇”之称的石阡县聚凤乡来说尤为温暖和珍贵。

连日来的暖阳,让聚凤乡廖家屯坝区渐渐热闹起来。村民廖益宪手扶旋耕机犁地起垄,在他身后,20多名工人紧跟着覆膜种菜。

廖益宪很喜欢“机耕手”这个新称呼。“现在吃的是‘技术饭’,不仅比以前挣得多,去哪干活都会被叫声‘师傅’。”廖益宪的言语间透着自豪。

从传统牛耕每天完成2亩地,到使用旋耕机每天完成40亩。在廖益宪看来,这不仅仅是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是他熟练操控农机,摇身为“新农人”的价值表现。

“机械化操作提升了坝区生产力,也改变了人。”廖益宪说,过去,耕田翻地全靠牛力,播种收割、施肥打药、产品运输等全靠人力,每个生产环节都离不开汗水的挥洒。

曾经,牛力拉动铧口,人力肩挑背驮,武陵深处的石阡县,多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吃力,广大农民在田间地头迈出的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辛劳。

近年来,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思路,石阡县大力推广各类农机具,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为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耕牛“退休”“铁牛”登场,是石阡县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这几年,在惠农政策的带动下,旋耕机、收割机、起垄机等新农具,陆续走进石阡县各乡村,成为农业生产“得力干将”。

2018年,廖益宪的家乡迎来改变。廖家屯村对坝区1385亩土地实行“反租倒包”机制,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基础上,村委会将土地从群众手中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规划后再转包到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破以往“各自为营”的局面后,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

新机制下,廖家屯坝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方式,因地制宜种植花菜、红葱、茄子等蔬菜产业,土地腾笼换鸟的同时,生产工具也随之升级换代。

“县农机中心发放补贴配备新农具,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也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廖家屯村党支部书记廖益彪说,2018年该村通过采购35台大小型旋耕机、起垄机,成立农机服务队,服务本村农业发展和周边村民,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

得益于此,廖益宪成为了附近小有名气的“机耕师傅”。通过参加石阡县农机中心举行的专业培训,他熟练掌握了各种农业机械操控。“每年收入近8万元。”廖益宪说,除了坝区耕作,他还经常给烟农和群众犁地,一年四季不愁没活干。

旋耕机取代耕牛,收割机取代镰刀,三轮车取代背篓扁担……随着老农具“退休”,新农具“上岗”,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画卷在石阡大地徐徐铺展。

关键词: 农业生产 现代化的 每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