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时节,春意萌动,乌江水清景美,充满了生机。从捕鱼到护渔的新渔民,亲历了怎样的“新生”?且听他们娓娓道来——

在播州区乌江镇老君关村白家坝流水养鱼基地,何岺松看着逐渐肥美的鱼儿,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基地养鱼可以实现年产量15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

从事渔业批发行业20多年的何岺松,在乌江库区实施网箱拆除、渔民转产上岸后,于2018年出资160多万元开始发展流水养鱼。

流水养鱼属于生态渔业。基地采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新技术,运用养殖槽内不停流动的水给鱼儿提供充足氧气,配套的智能系统全天候监测水质、水温、PH值等重要数据,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养鱼产生的残余饲料、鱼粪定期回收,经沉淀、过滤等处理后,固体物可作为有机肥,环保增收两不误。 摸索至今,何岺松的养鱼基地站稳了脚跟:“基地现在占地30多亩,有8条集约化高效内循环养殖槽。每个养殖槽面积110平方米,可以放养鱼苗3万尾。我们主要有鲢鱼、鳙鱼、鲤鱼和草鱼四个品种,已经成为省内周边市县及重庆等市场的货源地。”

何岺松解释,基地之所以备受青睐,不仅依托远近闻名的乌江豆腐鱼这张名片和周边便捷的交通,“更重要的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养鱼模式的转变,这是我们的鱼品质出众的根本原因。”

养鱼之路越走越宽的他,谋划起了基地发展。“下一步,要在品种、品质、品牌上下功夫,给每条鱼儿标注二维码,扫码就能知道这是乌江鱼。要在维护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乌江鱼的知名度。”

夕阳的余晖淡淡铺洒在水面,波光粼粼。何岺松边给鱼儿投食,边畅想基地的新图景,水里的鱼儿扑腾,不停地欢快抢食。

水美鱼欢,这也是另一位新渔民想要追寻的渔家新生活。

乌江镇集镇水电八局医院对面,有一家王长水产门店,店主王长从小跟着父辈“靠水吃水”从事网箱养鱼。“水上漂”的生活,他一过就是10多年,他曾认为自己会像父辈一样一辈子生活在水上。

2018年,他拆除网箱,转产上岸,主要在门店卖鱼。这几年,王长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了新的理解。“乌江交通便捷、气候适宜,现在环境变好了,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好出路。”

他想重拾养鱼技术。“准备发展池塘养鱼,正在走程序。”自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王长满怀期待。

新渔民的新技能不止养鱼,亲身参与乌江的护河工作,也成了他们的选择之一。

在乌江库区,一叶轻舟缓缓飘动,负责河道清理的刘国彬划着船桨,沿河打捞白色垃圾。

住在乌江库区沿岸的刘国彬,以前从事网箱养鱼有9年时间。2018年,他转身成为乌江库区至两河口处一段6公里多长河道的护河员。如今,近4年来他每天巡河护河,眼看着河道水质变得清澈,刘国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

“以前走在河道边上会闻到臭味,现在没有了,水质很好,甚至可以烧开水喝。”刘国彬欣慰地说。

多年前,乌江渔民下水捕鱼的喧嚣热闹,变成了现在肉眼可见的清澈江水以及沿岸悄然勃发的生机。一代代新渔民,变身乌江美的守护者。

关键词: 靠水吃水 流水养鱼 靠山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