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杨

3月18日,记者来到新民社区就业车间,宽敞厂房里,社区搬迁群众王金莲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

“从偏远地区搬迁过来,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水电设施让我们生活很舒心。社区就业车间越来越多,不愁找工作,工资也稳定。”王金莲说,在社区伊科达制衣公司上班每月收入4000多元。

“通过进一步加大群众就业技能培训,让群众搬迁后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是大家一致的目标。”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社区两委积极推进各项后续扶持政策落地,推荐群众到周边企业就业,解决群众就近就医就学;同时做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保”衔接,实现城乡并轨;用活集体经营、社区管理和群众动员“三个联动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创办社区民族手工艺就业车间,建设新民社区农贸市场,解决17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提供50多个摊位解决群众“微创业”需求。同时,成立社区劳务公司,组建保安、保洁队伍,解决87名群众就业。申请公益性岗位,解决136名弱劳力群众就业;申请创业扶持帮助30余户创业就业。对接社区周边茶山茶场、花卉苗木基地等,在用工繁忙季节,每天组织带领上百名群众务工,务工群众日收入在80元到200元之间。

搬迁6年多来,新民社区户均就业人数达到2.03人,“零就业”家庭已实现全部清零。群众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8万元,是搬迁前收入的6倍,社区集体经济达100余万元……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 新民社区 翻天覆地 农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