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党员黎勇、黎明等率先带头发展空心李50亩,并获得成功。有了成功经验,村民们纷纷开始种植空心李。
2014年,沿河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确立了石漠化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广泛动员农户规模化种植空心李。同时,举办李花节、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花尝果。
“我是第二届‘李子王’,每年我家的空心李还不到采摘时节就被预订一空。”获得第二届“李子王”称号的黎勇说。
“不出庄稼,唯独种出来的李子好吃。”村民田太平认为,南庄的石旮旯里出好果,换个思路来想,不就劣势变优势了?
也正因如此,该县在石漠化较严重的9个乡镇、75个村规模发展种植空心李,年产鲜果几万吨,20余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
种植规模扩大后,产量骤增,原本紧俏的沿河空心李受到了市场的挑战。据田太平介绍,沿河空心李一度从数十元一斤,贱卖到一两元、甚至几毛钱一斤。
眼看刚有起色的空心李产业就要毁于一旦,作为全县最先发展起来的空心李种植大户之一的田太平急在心里:“要想方设法消除各地各自为政、随心所欲的经营局面。”
2004年,田太平说服另外6户种植大户成立了沙子镇空心李协会,通过协会,统一分拣、统一包装、统一空心李品牌。
2005年,田太平当选空心李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2006年,“沙子空心李”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是我省继“贵州茅台酒”之后第五个地理标志产品。
协会就是龙头,要树立标准,给产业开路,为果农与市场搭桥。因此,空心李协会成员抱团闯市场——大家背着空心李下重庆、跑贵阳,吆喝叫卖,引来了一批批水果商,撬开了市场。
与此同时,该协会还与科研院校合作,在深加工方面做文章,开发了空心李子酒、果脯、果干等一系列产品。既解决了销售难题,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找到了‘组织’的空心李,20元一斤,不愁卖。”果农张炳珍说,空心李协会帮了大忙。“沙子空心李的市场价格早已从原来的每公斤5元增加到每公斤40元,网上销售价格最高时能达到每公斤128元。”
南庄村文书黎争伟表示,2021年全村空心李实现销售额3.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00元。
有了协会的组织作用,张炳珍家的果林从1亩发展到10亩。如今,一家人靠着果林,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成为村里最先脱贫致富的家庭之一。
尝到了组织力量给产业带来的甜头,沿河涉空心李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协会会员发展到218家,全县有98家空心李种植专业合作社、22家经营企业及合作社,从果苗培育到种植技术、市场营销,沿河空心李产业不再“野蛮生长”。
田太平表示,从分散发展到抱团经营,群众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合作社以产业规划、技术指导、技术标准、投入品、包装销售“五统一”为标准,引领产业规范发展。
贵州创淘电子商务公司、贵州识礼农养科技公司、贵州森予果业公司等知名企业,也先后与当地合作社建立了合作,深度介入空心李种植、市场拓展、品牌打造等方方面面。
“市场不景气时,党委政府连续3年按市场价收购空心李,就是不想让群众丢失发展的信心。”田太平回忆起发展的艰难历程时说,“没有政府扶持,沙子空心李绝对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局面。”
据沙子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徐倪介绍,“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沙子街道党委政府连续6任班子‘接力’,35年一心为‘李’。为了提高空心李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沙子街道还连续11年举办了李花节、品果节,用活动建立品牌。为了持续增收致富,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沙子街道不断加大技术投入、产品研发力度,想方设法拓宽销售渠道。”
苍天不负有心人。随着活动一年接着一年地举办,沙子空心李声名远扬,各种奖牌也纷至沓来——
2013年7月15日,沙子空心李被中国园艺学会李杏分会授予“中国优质李金奖”;
2014年7月28日,沿河沙子空心李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6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空心李之乡”;
2017年,在第十四届中国果菜产业论坛上获“全国果菜产业百强地标品牌奖”,成为贵州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标品牌。
…………
至此,沙子空心李真正树立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2015年,贵州实现县县通高速。随着空心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信息网络的不断发达,老百姓富了,纷纷建起自家的网络销售渠道,拥有各自的“朋友圈”“粉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