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黎明,沿河自治县沙子镇(2015年改为沙子街道)南庄村农民车应洪把家里仅有的几分薄土全都种上了树,成了“难庄村”最“难”的男人,就此开创了一段与硬邦邦的石头“死磕到底”的历史。

“听家里老人讲‘南庄村’原名‘难庄村’,可见‘难’字当头。”81岁的老党员黎应侯回忆说,“我们从小就知道这句顺口溜——难庄村,难难难,水在河里流,人在地里愁。”

看得见水,却摸不着,更喝不到。村里的南庄河与村子地面垂直高度有近100米,且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即便是下河都要从远处稍有缓坡的灌木丛地带寻找到一条挂在石壁上的“腰带路”慢慢往下走,一个来回就得花费近1个小时。

现在看来,这样鬼斧神工的景观十分难得。但在那个没有水泵的年代,南庄人因为喝水难、发展难,无法欣赏这优美的风景,反而恨上了这些石旮旯,怪上了潺潺流水。

“山高缺水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这是在南庄村流行的顺口溜,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石漠化严重的沙子镇生产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灰尘扬起,沟壑纵横,房屋破烂。人多地少、水土流失,几乎全村就坐落在“石林”之上。

1987年,沿河走上了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并重的发展之路。“难庄”不再畏难,南庄人斗天斗地斗石漠化的生态大仗,由此拉开帷幕。

山野有树可“摇钱”。南庄村自古以来就有人栽种空心李,因李子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分离,果肉脆嫩,酸甜适度,芳香可口,所以李子的品质在当地有口皆碑。

但想靠吃李子过日子,那是不敢想的事情。

为了种树,车应洪把菜地都占了。当时,家人认为他“疯了”:一共就这点“吊命”地,还糟蹋了!

“深思熟虑的事就是板上钉钉,干就是。”车应洪一生勤劳务实,身上手艺不少。他栽种的不是一般的树,是当地的空心李树!在乡亲们惊异的目光中,车应洪坚定地说,“我要靠吃李子过日子,想过好日子的就栽起来!”

3年后,成熟的空心李泛着诱人的光芒挂满枝头,看到希望的村民们也开始行动起来。

“以前,人们对树‘不感冒’,对李子的收益也看得‘淡’。”81岁的黎应侯说,“即便是家里吃不完,也不愿意背到县城去卖。一是很少有人买,二是那时路程也比较远,费力‘不讨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沿河,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黎应侯敏感地意识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空心李将会受到大家的喜爱。自此,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在房前屋后的石旮旯里栽种空心李树。

“我也是陆陆续续栽种的,到现在家里有250多棵树。”黎应侯精神矍铄地表示,他现在依然下地劳动,并乐在其中。

“让村民把本就不多的土地用来栽种李树,这个思想转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扭转的。”自1972年至1992年历任该村党支部书记的黎应侯表示,如果非要种树,村民更愿意栽种松树、柏树,因为可以用来建房。而李子树,一家有一两棵够吃就可以了。

“李树不避风雨,不畏严寒,不择地势,不需好土。根扎得深,抓石有痕。”1978年,在自己孩子出生那年,黎应侯在家里的房前空地上种下了一棵李树,希望孩子与树一起生长。“思想开窍的、见过世面在外闯过的村民,在党员带头和村委会的动员下,慢慢地开始在‘石凼凼’里栽上了李子树。”

如今,黎应侯凝视着这棵老李树,仿佛又回到了种树的那天清晨:妻子扶树,他铲土……

李子树,在黎应侯心里,早已不是普通的植物——已被他当成了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棵树与黎应侯一样,成为了南庄村李子产业的见证者。

关键词: 乐在其中 生活水平 可以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