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有什么需求在微信社区网格群里说一声,都能得到回应和解决。”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居民蒋蔚红说,不久前,在群里反映楼道没有路灯,晚上回家不方便,很快社区党员和志愿者就把路灯安好了。
这样的暖心事在该社区比比皆是。不仅竭尽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纪念馆社区还建起网格商圈,帮助商户解决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等,推动商圈发展;打造“党员政治生活街”,培养志愿讲解员,向游客和群众讲述长征事迹、遵义故事,深受好评。
位于遵义中心城区的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纪念馆社区,辖区内有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地。如何用好辖区红色资源,牢记殷殷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群众力量,推动基层治理上水平上台阶,摆上了纪念馆社区的重要日程。经过多年探索,纪念馆社区推行“红色家园365”工作法,推动社区党建互联互动与红色文化建设融合,造福一方百姓。
“‘3’是组织共建、事务共治、资源共享的‘三共’理念;‘6’是建设组织体系化、阵地功能化、手段智慧化、管理网格化、治理联动化、服务便民化的‘六化’社区;‘5’是红色阵地立教、红色队伍兴教、红色载体活教、红色机制促教、红色活动助教的‘五维’宣教。”纪念馆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仙介绍。
纪念馆社区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联合党委,整合辖区党员、志愿者、退役军人、热心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等群体,由党员担任主要骨干,涵盖各行各业的红色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党建联盟”。组建的红飘带医疗服务队、红城义警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红色义务讲解队等10余支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服务人员10000余人次。
在打造“六化”社区的过程中,纪念馆社区探索实施“四定四分”网格化治理,创新科学定格“微分”社区、按格定人“划分”岗位、逐层定责“细分”职责、流程定向“分层”治理,建起了社区与党员、与居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
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纪念馆社区先后打造起“党员政治生活街”“老城记忆”历史文化墙、红歌台等红色阵地群,以及“一个人的党课”“红色夜校”等教育载体,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开展活动,在常讲常新中潜移默化地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党员群众心中,构建起家门口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