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裴晓红 吴迅

今年,贵州继续实施粮油单产提升工程,进一步明确了玉米等主要粮油作物的发展方向和主攻目标,加强了对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创新选育、新技术创新开发和新模式创新推广的支持。贯彻落实“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实现贵州玉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更新玉米产业发展观念,强化玉米种源创新支持,提升玉米产业链效益。

近年来,全省玉米科研生产单位和产业相关部门克服困难,在玉米产业的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从普通籽粒玉米到高效青贮饲料玉米,再到甜糯等鲜食玉米,开展不同用途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品种选育,探索创新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高效栽培与生产管理模式,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深化玉米原料的加工利用,贵州玉米产业链条不断拓展,综合经济价值逐步提升。要适应全省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选育适宜贵州山地的特色高效玉米品种上下功夫,更需要紧紧抓住种质资源这个种业创新的源头,创新利用好地方特色种质资源。

继续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开展了多轮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对当时的交通沿线和重点种植区域的资源进行调查收集,通过种质资源长期库和中期库已保存一批玉米种质资源。下一步贵州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重点地区是以往未开展种质资源收集的地区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偏远乡村,重点任务是收集长期在特定区域种植并已具备区域类型特点的地方老品种。同时,要定期检查种质资源活性,改善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保存条件,对收集到短期库、中期库中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活力鉴定,开展常规轮种更新,提高种质资源的有效性。

加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目前的种质资源研究不深,鉴定评价大多还停留在基本性状的定性描述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定量描述,科学性不足精准度弱,创新应用的程度还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下一步,需要加大已收集整理种质资源的分类梳理和系统评价,强化全省不同生态区域玉米特色地方种质资源的深度鉴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深入精准评价,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的优良基因。结合玉米生产中易发生的灾害性环境影响因素,开展抗逆、抗病、抗虫等方面的种质资源鉴定筛选;结合不同玉米用途需求鉴选食口性好、品质独特的资源材料,为特色玉米育种提供类型丰富的亲本材料。

创新利用特色种质资源。要进一步深化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在种质资源创新上的应用,充分利用地方特色玉米种质资源优势,增强玉米育种原始创新后劲。同时,要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融合玉米热带种质、地方种质和优势温带材料的改良和创新,结合环境友好、绿色高效、优质专用及宜机化、轻简化生产的要求,创新选育适宜山地特色高效玉米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强优势新品种。

贵州玉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引领和产业链支撑。经过多年创新攻关,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已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宜不同生产要求和消费需求的玉米新品种,也研发出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产增效相配套的新技术新模式,奠定了玉米产业发展的种业基础。

拓展青贮玉米产业链。要通过市场机制促进青贮玉米种植与肉牛养殖有机结合,上下游互动建立种植养殖互补配套的生产加工基地,按照就近原则适度规模发展肉牛养殖,实现青贮玉米的就地消化处理和肉牛养殖饲料的周年均衡供应,减少人工饲养成本和饲料转运成本,提高养殖企业和种植户收益。


(资料图片)

拓展鲜食玉米产业链。充分发挥贵州喀斯特地貌立体农业优势,利用从低热河谷区域到中高海拔区域的不同生态类型气候特点,规划布局建设可保障周年供应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组织错季生产鲜食玉米。也可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类型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农超对接物流配套,实施订单化生产加工运输,促进鲜食玉米产业链各环节系统有机融合,满足特定需求,延长鲜食玉米市场供应期。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种质资源 针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