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茶而变、因茶而富的湄潭,而今又有了新的色彩。

夏日时节,湄潭县石莲镇沿江村细沙组静谧美好。从高处俯瞰,村落依山临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小青瓦、坡屋顶、雕花窗、转角楼,一栋栋黔北民居风格又保留着传统特色的老木屋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平坦的柏油路从每家每户门前穿过,欢迎着远方的来客。


(资料图片)

“以前哪家有小汽车?不要说买不起,就算买起了,那么烂的路也跑不起”“现在有了增收的产业,环境也好了,垃圾集中摆放,就连污水都会通过排污管排出去”“通过古村落打造,房屋更漂亮,外地的游客都想来住”“古村落打造就是鼓励发展旅游业,大家加把劲干,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们日子会越过越好”……晚饭后,村民们围坐在修葺一新的院坝里闲聊,你一言我一语,回忆着以前的面貌,谈论着如今的改变。

事实上,这个小山村通过脱贫攻坚发生的变化还在持续。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中,湄潭县利用细沙组古村落的特点,从基础设施再升级到“寨管家”“村规民约”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等有效举措,把治理乡村转变为经营乡村,依托独具特色的乌江风光,建设清水垂钓基地、加工特色洞藏食品、种植体验分享水果、开设乡村观水民宿等,打造乡村旅游产业,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渠道。

以点带面、串珠成链,遵义市构建全面升级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制定出台了《遵义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关于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工作方案》,统筹实施巩固脱贫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让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黔北乡村新画卷日渐清晰。

遵义市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防贫监测平台,市、县两级每年共同建立8000万元的防贫救助基金。聚焦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开展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全面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找准与发展的契合点,遵义市在关键短板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争取项目资金。围绕“一县一业”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茶、竹、辣椒、红粱等产业集群,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和乡村旅游。更加突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商贸等环节收益,享受产业增值收益,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遵义市强化村庄规划,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扎实推进水、电、路、讯等方面的补短板工作。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乱倒”等不良行为,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以有效治理引领乡村振兴,遵义市用一个个“小切口”撬动乡村治理大变化,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党建引领、政府负责、村民自治相统一的“寨管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正被大力推进,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施的乡村振兴村级组织领军人才和村级后备力量“双培养”工程,市、县选拔培养村级组织领军人才441名,破解了乡村振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现实问题。建立的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制度,先后选派乡村振兴指导员182人直接参与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超过70%,实现所有行政村“村规民约”修订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

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遵义市深耕细作、精准发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黔北乡村愈加美丽,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攀升。(钱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领军人才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