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雪的到来,让赫章县海雀村的山间林海银装素裹,朴实无华的华山松和马尾松,在白雪中傲然屹立,更显苍劲挺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雪大能把虫子冻死,地也会更润,明年树肯定长得更好。”雪景很美,护林员王光德的心中更关心着树,“林子是我们村发展的‘命根子’,可要好好守护!”

为了用好生态资源优势,海雀村探索发展魔芋、天麻、食用菌种植等林下经济,培育了民宿、民族饰品旅游产业,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33元。

“我护林的工资有3000元,媳妇在家种点魔芋和其他农作物,一年下来全家收入也有三四万。”这两年,王光德家的日子越过越甜蜜。

海雀村的可喜变化是毕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毕节市深入开展推进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持续推动资金、人才、土地、金融资源等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推动织金、纳雍、威宁、赫章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补齐的区域短板。

今年以来,贵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紧扣全省2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弱项,深入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帮扶力量、财政金融、用地政策、产业发展等“四项重点”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守底线”,我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硬任务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夯实防返贫监测帮扶、“3+1”成果巩固、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三项基础”,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就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沿河自治县充分利用东莞结对帮扶的资源和资金优势,以“培训、就业、服务”为目标导向,结合市场紧缺工种和用工需求,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多形式开展干部、群众培训和劳务输出,不断提升沿河乡村振兴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民生有温度,群众更幸福。截至目前,沿河对全县乡村振兴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培训1128人次。举行线下对口帮扶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2场,参与企业56家,提供就业岗位3200余个。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技能培训7期共222人。组织到广东省、江苏省等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就业5107人,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聚焦“抓发展”,我省着力补齐国家乡村振兴帮扶县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自我发展能力“三块短板”,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通过市(州)统筹再分配倾斜支持重点帮扶县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造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设置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补齐民政服务设施短板。

聚焦“促振兴”,我省狠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个重点”,着力提高农村群众生活品质。

锦屏县雷屯村,一个拥有“全省最适宜人居美丽乡村”“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生态家园示范村”等多项荣誉光环的村寨。今年,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雷屯村整合各类资金,投入的步道建设、污水处理、公厕建设、供水管网建设等26个项目均已完工。

抢抓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机遇,锦屏围绕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将115个村按照每年25%的比例进行整村推进、整户提升。同时,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庭院美化行动,不断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我们鼓励农户将清理出的场地建成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既美化环境、还能促进增收。”雷屯村党支部书记龙淮远说,现在的雷屯,四季有花,全年常绿,农家小院,整洁有序,村里村外,文明成风。

新征程,新发展。我省将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加快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确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全面推进 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