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贵州一项项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务实举措,扎实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刚刚过去的2022年,贵州奋力完成“十件民生实事”。这十件民生实事,涵盖了就业、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件件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即日起,多彩贵州网推出“幸福看得见”系列报道,感受贵州十件民生实事的“民生清单”正变成百姓的“幸福账单”。  

本网记者 杨婧

【新闻背景】“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让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建设40个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建设5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实现定点医疗机构跨省直接结算县县通。深入开展群众就医排长队专项整治。村医待遇每月提高200元。

冬日的早晨,阳光煦暖地照射在云贵高原大地上。兴义市乌沙镇窑上村第二卫生室里,10多名前来就诊的病人正在接受治疗,52岁的村医黄家明带着儿子、儿媳在病人间来回奔忙。

趁着中午休息的间隙,记者与他攀谈起来。

“村医待遇每月提高200元”是贵州省2022年扎实办好的民生实事之一,这让黄家明由衷欣慰、干劲更足。

黄家明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在村医的岗位上干了50多年。黄家明从小就感受到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同时受父亲的影响,他暗暗发誓要尽己所能守护父老乡亲的健康。

1998年,黄家明从贵阳中医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那时起,为了不断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他一边背着药箱走村串寨,一边在药箱里放进医学书籍,一有空闲便拿出来学习,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便做好记号,回去后立即向有医学经验的老同志请教,直到弄懂为止。

“学医就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为了一己之利拿病人的生命当儿戏,自己能医的就要竭尽全力医好,不能医的要及时帮助病人找到能医的人及时治疗,替病人分忧解愁。”黄家明说。

通过学习,黄家明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村医,并为后来的从医之路夯实了理论基础和总结了临床经验。

农村最常见的病就是感冒、发烧,尤其晚上体温升高病情加重,很多人就会给黄家明打电话,所以晚上是他最忙的时候。只要接到患者的电话,他就立即背着医药箱出诊。

黄家明(左)给村民测量血压

窑上村卫生室服务村民2000余人,分布于4个村子,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并不短。刚做村医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黄家明是骑着自行车出诊。

“骑自行车走山路很费劲,耽误时间,这样就会增加患者痛苦的时长。”黄家明说,而且晚上出诊还要拿着手电筒照路,很不方便。

现在村里的路都是水泥路,骑摩托车一般10多分钟就可到病人家门口,出诊效率大大提高,最多的时候他能一天到同一个村出诊5次。

作为乡村医生,黄家明的收入并不多,但他依然身体力行地守护着村民健康。

“我希望老百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科学防病,这比治病更重要。”黄家明说,以前大家没啥健康意识,现在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他定期会组织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用黑板报等形式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

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是件非常繁琐的事情。黄家明就带着儿子、儿媳上门采集信息,并逐步完善。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黄家明对所负责的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情况都了如指掌。

黄家明(左)询问村民病情

和村民相处了几十年,他们已不仅仅是普通的医生和患者关系了。只要提起黄家明,大都说他有耐心、对人热忱。

新的一年,黄家明也在思索卫生室的服务升级,除了让群众享受“小病不出村”的便捷医疗服务,还在积极筹备中医康复理疗室的建设,增设针灸、刮痧、拔罐等项目,让村里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保健养生服务。

村医是事关民生的重要岗位,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最基层,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第一站。贵州为进一步提高村医待遇,壮大村级医疗力量,截至2022年10月底,省级配套补助资金0.37亿元已全部下达,市县两级共到位资金0.29亿元,完成市级全年配套资金的市、州有9个,完成县级全年配套资金的区、县54个,其余大部分县区是按月或季度进度拨付村医补助,累计支付村医补助金0.68亿元。

记者手记:

上百万名乡村医生为百姓健康默默奉献,撑起了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的一片天。然而身份尴尬、待遇偏低等问题,使乡村医生们普遍缺乏职业自信心。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乡村医生大多是农村“赤脚医生”转变而来,没有正式编制、待遇不高,乡村医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为了加强乡村医疗力量,贵州不断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让乡村医生队伍更稳定,扎根基层更安心,更好地守护百姓安康。

关键词: 乡村医生 不断提高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