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两年,楼上邻居都在深夜制造噪音,楼下不堪其扰,但对方都拒绝沟通,无奈之下,楼下一纸诉状告上了法院。近日,本案在广州海珠法院主持调解下,终于化解了这场长达两年的邻里纠纷。
甲某因楼上住户乙某长期深夜制造噪音,严重影响休息。两年间,甲某多次寻求警方和居委会帮助,均因乙某拒绝沟通无果,甲某无奈向法院提起诉讼。案件受理后,经办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然而乙某电话始终无人接听,案件陷入送达难、沟通难的僵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查明真相、打破僵局,经办法官决定上门送达,当天恰逢广州风雨交加、暴雨如注,在冒雨抵达乙某家门口并反复沟通后,情绪激动的乙某仍仅打开内层门,坚决拒签送达文书。
沟通过程中,乙某表示其是因受楼上住户丙某噪音困扰,遂敲打天花板“提醒”对方。此时,适逢丙某出来,乙某情绪瞬间失控,开门与其激烈争吵。争吵间,一阵狂风猛地将其家门关闭,未带钥匙的乙某被锁门外,情绪更加激动,甚至迁怒法官要求解决开锁问题。
面对失控场面,法官以保障当事人安全为先,立即联系开锁。当开锁师傅因暴雨积水延误,法官与法警始终耐心陪伴乙某。门开后,乙某拒付费用,法官主动自掏腰包先行垫付,并安抚乙某情绪。这一系列的关怀举动,悄然触动了乙某。
次日,乙某主动致电法官,不仅愿到庭说明,更归还了垫付款。在法庭,乙某详细倾诉了与丙某的积怨,至此,案件核心症结浮出水面——乙某与丙某本就因噪音问题存在长期纠纷,乙某敲打天花板制造噪音反击丙某时误扰到住户甲某。
法官当庭对乙某进行严肃而耐心的释法明理:“以噪音对抗噪音,您从受害者变成了侵权者,既违法又殃及无辜。维权应合法理性!”法官当场要求乙某立即停止制造噪音,并承诺正式庭审时将邀请丙某共同参与调解。乙某表示配合。
一个月后庭审如期进行,不仅原被告双方到场,丙某也如约而至。
庭前询问时,原告甲某高兴地向法官表示:“自从您上次上门后,情况已经得到明显改善,问题解决了,我申请撤诉!”
令人欣喜的是,在法官的主持下,乙某与丙某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双方均认识到,因噪音问题互相“斗气”得不偿失,扰人更扰己。他们当场承诺,今后将注意生活起居,避免扰民噪音,更不会为“斗气”故意制造噪音,愿意放下成见,共同维护和谐的邻里环境。至此,一场持续两年、牵扯三层楼住户的邻里噪音纠纷,在法官的倾力调解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经办法官刘婉表示,早在2022年,海珠法院就关注到“以噪制噪”纠纷及其衍生的“震楼器”乱象,率先发出全国首份噪声环境侵权诉前禁止令,并向有关部门发出禁售震楼器司法建议,强调“提前介入是源头治理的关键”,积极维护群众生活安宁权。此起噪音纠纷成功化解,法官不仅解开了被意外反锁的家门,更精准解开了邻里对抗的“心锁”,从根源上消除了三方积怨,有效避免了矛盾向“震楼器”式对抗升级的可能。
法官提醒,邻里相处应以和为贵,遇到因噪音等矛盾纠纷产生的问题,也要依法依规理性维权,切勿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章程 通讯员:海法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