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饭为Labubu制作的娃衣。受访者供图
饭饭和穿着她亲手制作娃衣的Labubu。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何凤婷。
“主人”带上棉花娃娃去观看舞剧《英歌》。
汤汤是一名改娃师。
何凤婷和她的粤剧棉花娃娃。
从最近爆火的玩偶“LABUBU”到自制吧唧(扁平的圆形徽章),从盲盒手办到动漫立牌……近年来,随着情绪消费的兴起,潮玩和谷子经济(二次元文化周边经济)正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其中,“棉花娃娃”凭借其情感寄托和收藏价值等属性,让这届年轻人爱上“养娃”。棉花娃娃的走红,还延伸出制作娃衣、改娃、收纳等产业链。小小的娃娃,何以得到人们的青睐?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趋势?信息时报记者带你走进背后的故事。
外出旅游时,带上棉花娃娃打卡拍照;购买多套娃衣,为娃娃换衣装扮……当下,棉花娃娃已经成为年轻人寻找情绪陪伴的一种新选择。
什么是棉花娃娃?它是由棉花制成的玩偶,尺寸通常在10厘米至40厘米,因其独特的造型、可爱的五官吸引了许多人。棉花娃娃分为有属性和无属性两大类。有属性即有原型,包括真人、动漫、影视人物、游戏角色等;无属性即没有原型,为个人原创人设。
在这个圈子里,“养”棉花娃娃的人被称为“娃妈”,设计或出售棉花娃娃的个人被称为“娃妈”或“团咪”。一般而言,“娃妈”会自行或邀请画师绘制设计图,并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开团信息。如果有意向购买娃娃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再找工厂生产定制。
棉花娃娃为何能受到青睐?这与其背后的情绪价值、社交属性和收藏价值分不开。有报告显示,在谈到喜欢棉花娃娃的理由时,绝大多数受访者的答案是“可爱治愈”和“情感寄托”。“95后”小雅告诉记者,她购买了喜欢的运动员属性的棉花娃娃(以自己喜欢的运动员为原型设计),“娃娃特别可爱,看到它心情都变得很好”。和小雅一样,许多爱好者会将对真人或角色的喜爱投射到棉花娃娃身上。此刻,娃娃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
“收到棉花娃娃后,我会给它们买衣服、帽子、鞋子等服饰进行搭配。我外出吃饭、游玩都会带上娃娃拍照打卡,好像它们在陪伴我一样。”“娃妈”小苏说。
棉花娃娃还形成了独特的圈层文化,成为爱好者紧密联结的“社交货币”。“我最近买到喜欢的歌手属性的棉花娃娃,爱不释手。”阿路表示,她会和其他歌迷朋友分享如何装扮棉花娃娃,推荐在哪里购买好看的娃衣。在这个社交圈里,爱好者使用独特的社交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对棉花娃娃的情感连接。
此外,不少影视作品和游戏等热门IP也相应推出官方授权的棉花娃娃,这也增强了其收藏价值。“我买了13只棉花娃娃,包含小说、动漫、乙游(专为女性设计的恋爱模拟游戏)等不同IP里的人物角色。”小慧表示,自己买棉花娃娃主要是为了收藏,看到娃娃就能想到喜欢的角色形象。
她故事1
自己画图设计,她给LABUBU制作赛车服
当拥有棉花娃娃后,不少“娃妈”会为其购买衣服配饰、装骨架、换棉花。一系列流程下来,催生出制作娃衣、改娃等工作。
在广州市越秀区东横街6号,有一间面积不大但装修温馨的店铺。走进店里,货柜上摆放着满满当当的棉花娃娃和娃衣,几个身穿“赛车服”的LABUBU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一名“90后”女生正在工作间细致地缝制衣服,她便是莲雾树前文创工作室的主理人饭饭。
饭饭和棉花娃娃的缘分,要从2017年说起。“原本,我们店是设计以猫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机缘巧合之下,我接触到棉花娃娃,之后便开始设计制作。”饭饭和工作室的小伙伴爱好广泛,设计过歌手艺人、影视角色等不同属性的棉花娃娃。“2020年,我开始接触并喜欢上LABUBU,刚好有一位也喜欢LABUBU的客人找到我,想给娃娃做套衣服。”从那时起,饭饭便将目光投向娃衣制作。
饭饭介绍,制作娃衣需要经过设计画图、挑选布料、裁剪车缝、打样制作等多道工序。为了制作出最合适的娃衣,她要深入了解娃娃背后的角色原型,结合特点和顾客需求进行设计。在给LABUBU设计娃衣时,她大胆地将个人兴趣爱好融入其中,制作出赛车服、棒球服、滑雪服、潜水服等特色娃衣。“我自己很喜欢户外运动,所以把运动元素融入到娃衣制作中。”这些风格各异的娃衣得到许多顾客的喜爱。
“有顾客会找我定制娃衣,也有顾客会直接购买店内的娃衣成品。”饭饭说,要制作出一套满意的娃衣并不容易,她为LABUBU设计赛车服前后花费了9个月。“我想还原赛车服的材质,后来很巧合地发现有款能给婴幼儿使用的皮革材料很适合,所以用它来制作。”饭饭还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娃衣配饰制作中。例如,结合游戏《黑悟空:神话》,为LABUBU制作出带有盔甲元素的娃衣。
饭饭说自己很享受制作娃衣的过程。“我觉得喜欢棉花娃娃的人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保持着一颗童心。制作娃衣的过程,其实就是走进了他们的人生故事,这种感觉很美妙。”最近,有位顾客找到她要给棉花娃娃制作婚纱。原来这位顾客将要结婚,希望也能为棉花娃娃穿上婚纱,纪念人生难忘的瞬间。“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能做的便是尽力做好每一套娃衣,为顾客留住珍贵的记忆。”饭饭说。
她故事2
改娃师应运而生,她用巧手为娃娃“装骨”
装骨架、换棉花、调五官、修毛染色……当前,不少玩家已不再满足拥有棉花娃娃,将娃娃改造成喜欢的样子成为他们的更高追求。改娃师这一职业应运而生。
“00后”汤汤是一名改娃师。“我本身就喜欢棉花娃娃。2023年我还在读大二,想为棉花娃娃装骨架,当年承接改娃工作的人不多,我索性在网上找教程自学‘装骨’。”她表示,棉花娃娃安装骨架后能够灵活地做动作、摆造型,这也是许多玩家选择装骨的原因。因为自小喜欢做手工,汤汤很快上手。“后来,不少朋友找我帮棉花娃娃装骨,还建议我做兼职。我便在社交平台上开设账号,从2023年8月开始接单。”
汤汤坦言,装骨非常需要耐心和细心。拿到棉花娃娃后,首先要把娃娃身体拆开,取出棉花,将骨架放入其中,最后填充棉花并缝合。工序并不复杂,但实际操作却不简单。骨架的位置、棉花的多少都会影响娃娃的造型。“我会提前和顾客沟通需求,了解他们喜欢的风格。比如有人喜欢圆脸,在填充脸部的时候就要多次调试,把脸捏圆。做完后及时拍图发给顾客,有意见马上调整。”她介绍,一个棉花娃娃装骨的价格在25元到30元。除了装骨,她还承接换棉花、剪头发、改耳朵或尾巴造型、局部修复等业务。
汤汤说,这两年她改过的娃娃已有三四千个,顾客的信任成为她坚持的动力,曾经有位宁夏的顾客一次性寄来60只棉花娃娃。“我非常感动,她信任我,才放心把这么多棉花娃娃寄过来。”汤汤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手艺。改娃过程中,她还制作出磁吸耳朵、磁吸帽子等。
每次装骨,汤汤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但她从来不觉得累,反而乐在其中。“这是一个非常疗愈的过程,每次看到顾客收到棉花娃娃后拍照返图,带娃娃去看演唱会、旅游,我都特别开心。”工作中,汤汤认识了许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她们一起“带娃”聚会拍照,享受美好时光。
她故事3
非遗传承人“跨圈探索”,制作粤剧娃娃和戏服娃衣
除了常见的棉花娃娃,最近,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广州戏服制作技艺”新生代传承人、广州状元坊戏服有限公司主理人何凤婷亦在进行“跨圈探索”。
2020年,为了给好朋友准备结婚礼物,何凤婷用广州戏服的非遗制作技艺制作了一套微缩版的中式婚礼裙褂穿在玩偶身上,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没想到,这组图片让这套玩偶“小火”了一把。当时有不少人找到她,想为棉花娃娃制作娃衣。“我为什么不抓住这次机会,将广州戏服的非遗技艺融入娃衣制作?”何凤婷说。
然而,想法变为现实却并不容易。“现在,市面上的棉花娃娃为了显得可爱,多半是‘头大、手短、腿短’。这种身材并不适合穿戏服。”她表示,由于戏服的特点,棉花娃娃必须“手长、腿长”才能穿得合适,“所以我便萌生了制作专属粤剧棉花娃娃的想法”。为此,何凤婷查阅了许多资料,从经典粤剧妆造中寻找灵感。她采用发髻、发片等手段突出粤剧元素。经过不断修改、调整,何凤婷制作出第一版粤剧风格棉花娃娃,包含一男一女两款。
有了专属的棉花娃娃,何凤婷便着手设计娃衣。“我的灵感来源于粤剧《柳毅传书》中的经典唱段《花好月圆》,根据演员老师的戏服进行还原制作。书生柳毅身着改良花圆领,龙女三娘身着改良小古装。”
何凤婷表示,给棉花娃娃制作戏服,与给人制作戏服的方式一样,包括量体、设计、绘图、针图、印图、绣花、裁剪、车缝、钉珠等工序。虽然是制作娃衣,但车间的师傅们仍然用心对待。
做好第一套戏服,何凤婷又开始思考后续工作。“广州戏服包括海青、大汉装、大靠、帔风、蟒袍、小古装等不同种类。我希望能把棉花娃娃作为展示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的一个新载体,所以未来会从经典粤剧造型、阿姨董惠兰(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我以往设计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将那些戏服按比例缩小,穿在棉花娃娃身上。”
“制作粤剧棉花娃娃及戏服,我坚持科普性和趣味性,希望通过年轻、趣味的表达,于润物细无声中传递戏服制作知识。”下一步,何凤婷将继续完善棉花娃娃及戏服的设计制作。“我会联系广东粤剧院,看是否有机会制作一些联名的文化IP,希望通过不断尝试探索,让非遗技艺得到传承,让传统岭南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市民声音
“买棉花娃娃是因为他们可爱”
小祺曾购买过以影视演员为原型设计出品的棉花娃娃,以及与宝可梦、三丽鸥系列的“谷子周边”。“我购买这些棉花娃娃的原因是它们比较可爱”。小祺表示,人们为娃娃购买娃衣、娃包,装骨换棉非常常见,“我曾经按照网上的攻略,自己把棉花娃娃给洗了,但是洗完以后发现手感变硬了。因为不少棉花娃娃是开团购买的,一旦坏了不一定还能买到,所以以后要清洗还得交给专业的人。”
“我和朋友聚会也会带它参加”
阿君说平常和朋友聚会时,大家会相约带上各自的棉花娃娃。“吃饭时,把各自的棉花娃娃放在食物旁边拍一张,又或者给棉花娃娃一起拍张合照。这像是生活中的某种仪式感,让某个角色以棉花娃娃的形式参与到我的日常生活。”
“提供情绪价值但要理性消费”
小陈则表示,当前不少人喜欢棉花娃娃,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情绪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消费陷阱’,譬如棉花娃娃的二手市场缺少规则的制约,会出现溢价、倒卖的现象。我们在这个时候更要理性消费,不要落入情绪消费的‘圈套’。”
文、图 信息时报记者 黄丽霞(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