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针对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场馆,气象部门除了常规观测外,还增设了健康风险观测设备,服务于运动员与观众。

十五运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气象部门走进相关场馆了解到,广州市气象部门坚持“观测即服务”理念,在全运会气象监测网络构建上,采取“立体监测+气象赋能”策略,“一馆一策”提前制定《赛事体育场馆气象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推动气象监测站网升级融入赛事场馆更新布局前端。通过数个月的沟通协调和调试检验,目前,全市范围内赛事体育场馆实现气象监测站点全覆盖,能够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等与赛事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同时,覆盖全市区域的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网通过算法优化,实现对关键赛事区域的协同观测,可对开幕式期间或比赛时的天气进行“无缝监控”。

针对广东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开幕式和重要赛事场馆,为保障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连续性,气象部门采用“一主一备”双站并行运行模式,即一个地面主站搭配一个移动备用站。除常规气象观测外,还增设了气象体感与健康风险观测设备,布设了生物舒适度观测仪和紫外线观测仪,精准服务于运动员与观众的健康与观赛体验。同时,在开幕式场馆的不同看台区域部署多套微型气象站,实时捕捉馆内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要素的微尺度变化,实现了对核心区域“分钟级”、看台区域“精细化”的气象监测。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场馆内的微型气象自动站 广州市气象局供图

此外,气象部门还布设了便携式测风激光雷达或扫描式激光测风雷达,具备对30米至1公里高度范围内、每25米垂直分辨率的秒级风场扫描能力,显著提升了低空风场的监测与预警水平,为开幕式可能涉及的低空表演项目提供有力的气象决策支持。这些多源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构建场馆三维立体孪生模型,打造可感可知的气象服务体验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不同场馆赛事特点,气象部门进行特殊观测设备的差异化配置,“以天河体育中心为例,我们配备了雨滴谱仪。该设备能够提供远超传统‘雨量’概念的精细化降水数据,不仅能告诉我们雨滴的大小、数量和分布,还能分析其降落速度。”广州市气象综合保障中心探测部负责人张志坚告诉记者,基于这些高精度数据,气象部门能够更科学地评估降水对足球、田径等赛事的影响,结合其制作的“足球场积水指数”等特色气象服务产品,为赛事的熔断、中止、启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卡斯

关键词: 太平洋生活网 观察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