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回应打造量化投资平台:要等做出点效果再看看
近日,微博上一位财经博主爆料称,海底捞旗下一投资公司正在招兵买马,欲打造国内一流的量化投资平台。
此消息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称,“作为产业链顶端产业,金融业是实业的最大梦想!即便如海底捞!”“以海底捞的精神做金融,我看行”;也有人表示“主业拉流量,金融来赚钱。这套路妥妥的~”,毕竟“隔行不取利”。
回应:“要等做出点效果再看看”
量化投资,即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化发出买卖指令,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的的交易方式。
定量投资和传统的定性投资本质上是相同的,二者都是基于市场非有效或是弱有效的理论基础,而投资经理可以通过对个股估值,成长等基本面的分析研究,建立战胜市场,产生超额收益的组合。不同的是,定性投资管理较依赖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以及基金经理个人的经验及主观的判断,而定量投资管理则是“定性思想的量化应用”,更加强调数据。量化投资就是采用数量的方法判断某个公司是否值得买入的行为。
目前,量化投资技术几乎覆盖了投资的全过程,包括量化选股、量化择时、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算法交易,资产配置,风险控制等。
近日,微博上一位财经博主爆料称,海底捞旗下量化投资平台——海悦量化投资,正在招兵买马,欲打造国内一流的量化投资平台。
对于这次被爆料跨界量化投资一事,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家太热情了”,而提及公司成立量化投资平台的初衷及后续打算,该负责人表示,“要等做出点效果再看看。”
招聘启事显示,海悦量化投资继承了海底捞的企业文化精髓,旨在培养勤奋刻苦、努力钻研、敢于挑战自我的量化投资精英,打造国内一流的量化投资平台。
同时,该招聘启事还提到,海悦量化投资当前聚集了一批量化投资领域内的专家和精英,团队成员均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院校,具备国际知名公募、私募、券商、期货、保险资管的从业经验,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有丰富实操经验的“宽客”。
此外,新金融深度发现,金融业招聘官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实习|海底捞集团旗下海悦投资招聘量化实习生》的招聘公告。招聘信息显示招聘策略研究员实习生岗位,岗位职责为1.研究投资逻辑,运用数量化方法论证和实现;2.通过数据挖掘规律,寻找交易逻辑;3.交易策略的持续跟踪,优化并且改进策略。
12月19日,应届生求职网也曾发布一则来自清华大学的实习生招聘信息,称海悦投资正在招聘策略研究员实习生。
企查查数据显示,海悦量化投资全称为北京海悦量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海悦量化”),成立于2019年5月9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苟轶群。
值得注意的是,对海悦量化投资直接控股的是海底捞旗下老牌投资平台,即应届生求职网站上的公司名称,全称为上海海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海悦投资”),创立于2012年5月8日,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同样为苟轶群。意味着早在2012年,海底捞,便开始涉足投资领域。
据了解,苟轶群在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一职,同时还在海底捞旗下多家公司担任高管。
从企查查的股权穿透链来看,海悦投资的最终受益人为张勇,即海底捞的创始人、董事长,张勇在海悦投资中的持股比例达47.85%。
此外,多个招聘信息介绍称,海悦投资是海底捞集团旗下的投资平台。依托于海底捞集团的平台优势,聚集了一批行业内精英,致力于打造专业的量化投资平台。业务板块介绍:二级市场量化投资:结合对市场交易信息的综合分析,自主开发大数据量化投资模型,通过交易包括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产品,构建投资组合,寻找在不同市场中存在的低风险稳定的套利收益,实现长期且稳定的绝对收益。自主开发的投资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模型,可以自主甄别市场的风险和机遇,快速实现交易行为。
综上来看,海底捞正在发展量化投资业务。
据了解,自1970年巴克莱全球投资者有限公司(BGI)发行第一只被动指数量化基金以来,量化投资在全球已经有40多年历史。2004年,国外管理资金规模前10名的对冲基金,只有一家采用量化投资策略进行交易;截止到2018年底,排名前10的对冲基金有七家都采用了量化策略进行交易。而在2018年单边下跌的市场环境中,量化投资一枝独秀,跑赢市场上大多数策略,量化投资的发展前景可观。
据媒体报道,作为海底捞对外投资的重要平台,海悦投资此前投了不少私募基金,合作方不乏知名投资机构,比如头部VC红杉资本、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PE巨头鼎晖投资、景林资产旗下股权投资机构景林投资等。
除了出资布局私募股权机构,上海海悦投资还投资了安徽讯飞至悦科技有限公司,持有后者41.3%的股份。安徽讯飞至悦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而讯飞智元是科大讯飞的全资子公司。
由此可见,海底捞在金融领域的布局早已显露。
不断扩张的海底捞帝国
从1994年在四川开出第一家火锅店,到2018年开店超过450家,差异化的服务一直都是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也为其贡献了超高的翻台率与漂亮的财务数据。2018年5月海底捞登陆港股,其市值更是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
截止到2020年1月7日16:00收盘,海底捞报价每股33.5港元,上涨3.55%,市值1775.50亿港元。
但事实上,海底捞正面临着翻台率下降、单店增长率下滑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挑战。
一直以来海底捞的翻台率都维持在5次左右。而同样是连锁火锅品牌的呷哺呷哺的翻台率只有2.5次左右。而这个被奉为海底捞成功秘诀的超高翻台率,在2019半年报中首次出现下降。
根据2019年半年报,海底捞中国内地餐厅翻台率为4.8次,而去年同期为5.0次。而且,一至三线城市的翻台率全部出现下降。不仅如此,新开餐厅的翻台率降幅更大。从2017年的4.6次大幅下降至目前的3.9次,表明新开餐厅的盈利能力已经不比从前。
翻台率的下降影响了单店的营业收入增长。海底捞就餐顾客人均消费的增长被就餐人数下滑抵消,所以整体看来同店营收增长越来越乏力。海底捞一线城市同店销售收入增速由2018年的11.7%下降到今年的3.3%,二线城市同店销售收入增速由2018年的4.3%下降到了今年的1.9%。
根据海底捞2019年发布的半年报,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收入为116.95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9.11亿元,2018年同期6.46亿元,同比增长41%,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与其员工薪资支出所占营收的比例逐年升高,新开店造成的老门店顾客被分流,开店而迅速增加薪资支出、房租、水电费等各项成本有关。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曾经表示,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每年的新增门店不会超过30家。公司上市之后,这一保证被打破。2018年,海底捞新增门店200家。而2019年上半年,又新增门店127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海底捞开业。
海底捞仍然选择继续开店的更深层次原因,恐怕与海底捞其他方面的布局有关。
张勇旗下的产业几乎覆盖了火锅这一餐饮业态中从原材料到食材运输的全产业链。负责海底捞火锅底料生产的是张勇旗下又一家上市公司——颐海国际(1579.HK)。颐海国际是海底捞主要的火锅底料供应商,张勇夫妇持有35.61%的股份。2015年~2018年海底捞从颐海国际采购的原材料占比自16.8%提升至约22.6%。2018年海底捞向颐海国际采购额多达11亿元,占颐海国际营业收入的38%。
上游食材供应链中也有关联方的身影。蜀海供应链、四川海底捞、扎鲁特旗都是张勇名下的关联公司。其中,蜀海供应链的关联交易规模最大,他不仅为海底捞提供火锅食材还提供食材仓储运输服务。2018年,海底捞向关联方采购食材的总金额为19亿元。再加上之前海底捞采购自颐海国际的11亿火锅底料款,海底捞合计向关联方采购金额达30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55%。
就连门店装修业务,海底捞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集团旗下的蜀韵东方原来是海底捞的工程部。海底捞上市之前,剥离出表,专门从事餐厅的装修及翻新服务。2018年,蜀韵东方获得来自海底捞的订单额有7900万元,同比增长70%,和2018年海底捞的门店增速相符。预计,随着未来海底捞门店的增长,蜀韵东方的营业额也将迅速增长。
不仅如此,海底捞的关联企业还从事海底捞的外卖服务和人力资源管理及资讯服务等。海底捞的外卖营收增长也增长较快,2019年上半年总计营收1.88亿元,同比增长40.9%,这主要得益于外卖订单数量的增加。
如今,张勇的产业又多了一项金融,量化投资成为其布局领域。
事实上,海底捞激进扩张门店,虽然从单店收入增速等面上的数据来看,有些得不偿失。但是如果将目光放得长远些,更多的店面打开了更大的餐饮市场及其供应链系统,甚至未来会影响到其尚未做出效果的量化投资领域。
量化投资的这颗棋子是否能更大地扩张的海底捞帝国的版图,一切留待市场考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