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日前,东莞印发《东莞市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从消费载体、消费品牌、消费新业态等八大部分、32个任务出发,重点聚焦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美誉度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发展消费高地的经济基础。而在大湾区5个万亿GDP城市中,广州、深圳正竞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消费竞争力不言而喻。“双万”城市东莞,如何统筹用好区域消费资源,增强消费竞争力,建设好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在消费领域的重要命题。
(资料图)
此次《方案》明确,东莞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资源集聚、区域交通枢纽、国际贸易通道等方面的基础优势,增强消费繁荣度和商业活跃度,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总量保持全省前列。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结构显著优化,区域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现代化商圈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服务贸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表示,近年来,一些非核心、非省会的城市,在创建国际消费城市时有一些更新的探索。作为制造业大市,东莞具备很大市场和消费潜力,但在粤港澳大湾区内,东莞在中等收入群体、本土品牌影响力、公共服务等方面与其他城市还存在诸多差距,东莞势必要错位竞争,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城市定位,借力特色消费产业,探索出极具东莞属性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新模式。
探索专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的消费品牌和业态
国际知名消费品聚集力是衡量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维度。日前,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年度报告(2022)》指出,在上百个国际消费品牌中,有24个品牌尚未在中国大陆地区开设实体店,32个品牌仅在1-5座城市开设实体店。上海和北京是引入品牌最多的城市,深圳以83个品牌的引入量排名第3位。
东莞在此次《方案》中提出,要积极打造消费品牌,聚焦东莞市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点商圈,形成商贸龙头企业聚集地、品牌首店、“东莞特色老字号”“东莞礼物”以及本地品牌聚集区。
李嘉珊表示,从个各大国际消费品牌落户中国的情况看,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这些品牌的主要目标地。在大湾区内,东莞要寻求与广州、深圳差异化发展,应重点引进国人喜爱但一线城市缺少的国际中小型消费品牌落户东莞,开设首店。同时,可结合自身城市定位,引进科技类和智能制造类国际品牌集聚东莞,探索发展专业化、特色化首店经济。
“环视全国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东莞要打造消费品牌,应该更加重视本土品牌的培育。”李嘉珊认为,东莞应大力鼓励本土消费品牌,尤其是以美宜佳、天福为代表的零售企业,利用新技术构建更多智慧零售新场景和新业态,将其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利用本土和区域消费优势,把东莞本土消费品牌做精做专、做出特色。在大湾区内,形成东莞零售品牌集聚度、美誉度以及对外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对于东莞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或许更为重要。
近年来,以新零售、夜间经济等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在提振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内消费恢复,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随着Z世代成为新兴主要消费群体,消费新业态也将成为各地扩大消费市场规模、优化消费结构的主要模式。
此次《方案》同样提出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零售方面,东莞将建设一批智慧商圈、智慧街区、智慧门店、智慧药房,加快无人体验店、智慧社区店等新业态布局。跨境消费方面,东莞将积极培育一批国际商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探索开设市内免税店。同时,科学合理发展夜间经济,丰富夜市、夜食、夜游、夜秀等消费业态场景,全面点亮夜间经济。
李嘉珊表示,围绕消费新业态的培育发展,东莞需要重点思考如何加大本土品牌在新业态的集聚度和活跃度,让本土品牌向高端化、高附加值发展。同时,利用东莞在外贸新业态上的优势,结合东莞制造,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海外仓和保税、免税等跨境消费模式。
培育东莞特有的消费竞争力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构成形势正趋于多元化,消费竞争力是其中重要部分。自商务部于2019年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对消费竞争力的培育和建设。
从具体领域来看,城市消费环境营造力、优质消费资源供给力等指标,是观察城市竞争力成长性的关键。这其中,作为重要消费载体,商圈数量和集聚程度可以为城市消费流量和能级带来巨大吸引力,是消费竞争力培育的重要部分。
在国内,多座城市正在建设世界级商圈,并提出千亿级商圈发展计划。东莞提出优化升级消费载体,推动商圈高质量规划布局和商业步行街、商圈改造升级。东莞国际商务区、鸿福路商圈和东城商圈、松山湖北站核心商圈、滨海湾新区核心商圈将成为优化升级重点。
业内人士认为,核心商圈需要多元化的消费业态,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风俗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其中,既需要包含了美食消费、潮流娱乐消费业态,也需要包含彰显城市文化特质与价值的历史文化消费,或体现城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消费。
李嘉珊表示,东莞镇域经济发达,与中心城区相比,镇街(园区)消费人口多,消费潜力巨大。不同于一线城市做大中心城区核心商圈的路径,实际上更需要“去中心化”,培育更多诸如“15分钟生活圈”、“20分钟生活圈”等形式的中小商圈和步行街,更好汇聚区域消费资源、吸引区域消费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众多镇街实际上都拥有商圈,但部分镇街商圈消费繁荣度和商业活跃度并不理想。今年9月,松山湖万象汇正式开业后,迎来大批市民到场打卡。作为松山湖规模最大、业态最全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松山湖万象汇云集诸多别具特色的门店,满足了周边市民购物、用餐、休闲娱乐的高质量需求,成为中心城区商圈之外又一高质量商圈,为东莞“去中心化”消费载体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观察国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路径能发现,北京、上海更多依靠城市综合实力胜出,广州、天津、重庆等城市则主打差异化路径,这些城市无疑为东莞提供了值得参考的经验。
据此,李嘉珊认为,未来在东莞加快培育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进程中,要更好汇聚全市消费资源,扩大消费群体,统筹用好各镇街消费资源,将其与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打造和品牌打造融合发展,培育地方特色消费产业,以此加快城市消费升级步伐、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改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