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一摞儿银行卡,但现在常用的也就那几张。”家住北京顺义的李先生,这段时间整理东西时发现,之前由于上学、“跳槽”等各种原因,他在不同银行开立的银行卡,不知不觉已有十几张,“有的卡好几年没用过了,我也不记得这账户里还有没有钱”。他说道。

事实上,像李先生这样一个人拥有多张银行卡的情况,并非少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披露,截至6月末时,我国人均持有银行卡数量已是6.81张。

为唤醒沉睡的“钱袋子”,提升资金利用效率,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各家银行已展开哪些行动?及时清理“睡眠卡”或是“睡眠账户”对个人有哪些好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手上银行卡“沉睡账户”该如何准确界定?

实际上“睡眠卡”以及“一人多户”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银行们也已经陆续着手对此类账户进行清理。

2016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自2016年12月1日起,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以法人为单位,下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为银行结算账户,含银行卡)。

与“一人多户”不同,对于银行借记卡“睡眠户”或“睡眠卡”现象,不同银行,此前对其的界定也不相同。

例如,在兴业银行的界定中,对于账户余额为10元(含)以下,无该行个人贷款还款、储蓄国债、代扣代缴、三方存管等签约关系,且账户连续两年(含)以上未发生任何非结息交易的个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卡除外)的,被称为“睡眠户”。

再如,连续三年以上(含三年)未发生主动交易(包括但不限于存取款、转账、消费、缴费等),账户余额为0元,且未开通任何业务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基金、理财、外汇宝、太平洋贷记卡自动还款、预约转账等的个人借记卡,被交通银行界定为“睡眠卡”。

而按照金融监管总局在10月13日发布的提醒提示专项工作通知中的标准,“沉睡账户”主要是指五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且账户中有余额的个人银行账户。

通知规定,自2023年10月起,专项工作将持续一年,各银行机构将对“沉睡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通知。金融监管总局希望通过“沉睡账户”提醒提示工作,帮助消费者了解自身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及时查看、使用或注销冗余账户。

以国有“六大行”为例,截至10月18日,仅从各家银行官网公告提示信息来看,尚未发布就“沉睡账户”的专门提醒提示公告,但就“睡眠卡”以及“一人多户”的温馨提醒或清理工作,包括“六大行”在内的多家银行一直做。

仅以渤海银行为例,自2021年9月30日以来,该行已通过官网发布过三次公告,对个人长期不动户的转入金额标准、转入频率,进行调整;同时也就持续推进“一人多户”清理工作进行温馨提示。

个人银行卡保管或使用不当将带来这些风险

事实上,在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的17天前, 即9月27日,针对人身保险“睡眠保单”的清理专项工作也正式启动,同样为期一年。

无论是对银行“沉睡账户”的提醒提示或是对人身保险“睡眠保单”的清理,金融监管总局均表示,将以此为契机实现“两个推动”。

即“推动银行业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意识,优化账户管理相关措施,提升账户查询、提取、注销等服务的便利性”;“推动保险行业强化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建立健全‘睡眠保单’定期清理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行业主动服务水平”。

不难发现,增强银行业保险业主动服务意识、提升金融消费者获得感和满意度,是金融监管总局本次专项工作启动的初衷所在。那么另一方面,个人主动清理“沉睡账户”“睡眠卡”,除了可以唤醒沉睡的“钱袋子”外,还有何现实意义?

据兴业银行介绍,个人银行卡结算账户是客户办理日常支付结算的重要基础,银行卡账户正常使用与否,关系到金融资产安全、个人信息安全和法律责任。

“如您的银行卡保管或使用不当,将带来资金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风险。若您的账户涉及‘买卖’或‘出借’给他人并被利用于转移诈骗资金,您将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兴业银行解释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