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五年来,贵州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怀揣民意、肩负重托,坚实的履职足迹遍布街道社区、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医院学校。代表们紧密围绕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认真履职尽责,在全国人代会上发出了贵州“好声音”,争取到国家层面给予贵州的大力支持,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过去五年,我省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建议已全部办结。十三届全国人大期间,贵州代表团共提出建议1301件,议案建议呈现了站位高、内容实、覆盖广等特点,得到大会议案组的高度评价。

《关于支持贵州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关于从立法角度切实规范少年儿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建议》《关于加快完善优化快递物流网络布局的建议》《关于支持打造“成渝贵”城市经济圈的建议》……翻看记录,五年来,代表所提建议涵盖农业、教育、医疗、就业、生态、养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难点及民生热点。

每件建议都来自代表们无数次的走访调研和民意倾听,更传递着人民呼声、凝聚着人民期盼。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需要立足山地特色,念好‘山字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孟平红十分关心贵州农业发展。长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的她认为,贵州要走出一条符合省情实际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新路。为此,她辗转省内各市州,走进村寨农舍、田间地头,深入了解蔬菜生长销售、基层农技人员专业水平等情况。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她提出了《关于支持贵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建议》。

让孟平红倍感振奋的是,她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认可和高度重视。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对孟平红提出的建议进行答复,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科研项目工作要求,强化与贵州省的会商联动,统筹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加大对贵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苗绣,既是文化又是产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松桃苗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石丽平掌握一手精湛的苗绣技艺,带出不少绣娘绣爷,拓展了苗乡群众的增收渠道。近年来更是立足于苗绣行业,积极为民族文化传承发扬、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鼓与呼。“发展苗绣产业既能传承和弘扬苗族优秀文化,又能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石丽平说。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她提出了《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建议》并得到国家民委回复。其中提到将围绕给予项目和资金支持、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等方面,推动完善民族文化事业扶持政策,做好民族文化调查研究,为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基层文化建设事业提供更多帮助。

“您提出的有关建议对推动贵州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收您的意见建议,继续大力支持贵州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提出的《关于加大贵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的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也让收到回复的左文学非常激动。

“对于塘约而言,就是要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带动周边村寨群众就业,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左文学说。

针对《关于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贵州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建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承诺,将继续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加大对贵州的帮扶力度,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针对《关于加快完善优化快递物流网络布局的建议》,国家邮政局表示,将做好相应预算安排和投资计划,保障农村末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针对《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国家乡村振兴局表态,将配合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强化对各地工作的督促指导,全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

五年来,代表们始终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头,所提建议推动解决了一大批重点难点问题,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在即,贵州省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正紧锣密鼓地完善意见与建议。站在新征程上,代表们纷纷表示,将依法行使代表职权、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服务大局中展现担当作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代表的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 全国人大 有关部门 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