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株白玉兰树矗立在“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两侧,像庄严的卫兵守护着长眠的英灵。清风拂过枝头,素洁淡雅的玉兰花随风摇曳,似在与英灵温馨地互动轻语。


(相关资料图)

走进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全新的青石板地面,新修缮的英烈墙映入眼帘,正在建设的英烈事迹展陈馆已见雏形。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程,仅仅是贵州多措并举做好英烈纪念褒扬工作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以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褒扬英烈传承精神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宣传退役军人、英雄烈士、烈士纪念设施、守墓人“四个故事”305个;完成1000余座零散烈士墓迁移保护;为百余名“无名”烈士找到后代亲人……多维度多元化的纪念褒扬工作相继展开并取得成效,让英烈精神根植黔中大地。

来自70余年前的战地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黔南州都匀市与独山县交界处的墨冲镇吴司寨,一封800字左右的红色家书珍藏于此,这是一封70多年前从上海战场写来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儿在今年三月时候接到大人来信两封,到现在没有与家人通过信,心时想念……请大人和兄弟姐妹放心,不要挂念,希望你们在家多努力生产一同建设我们自己的新国家和支援前线,最后解放全中国。”

写信人名叫刘明高,牺牲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60师178团战士,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牺牲在朝鲜战场。

珍藏这封家信的是刘明高的胞弟刘明和,“父母生前一直交代我们子女要保管好这封信,看到这封信,就如同看见大哥。”刘明和回忆,大哥刘明高为国牺牲,在这种革命精神的影响下,他于1969年应征入伍,在云南某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因工作成绩突出,刘明和曾被部队司令部和政治部授予“五好战士”称号,1971年2月退役返乡。

如今,来到刘明和家中,搬迁新房的他让孩子们在新房堂屋的墙体上设置着刘明高的灵位,挂着一张刘明高身着戎装的遗照。灵牌中间写着“故伯父刘明高老大人之位”,左右两边则援引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一千古名句展现出战士豪迈与视死如归的勇气,更是对刘明高不畏牺牲英烈精神的缅怀与传承。

同样珍藏着70多年前战地家书的烈属还有在贵州“双拥模范城”都匀市生活的李国良。70多年前,16封战地家书从朝鲜战场上穿越战火回到家乡。这16封家书是李国良的大哥烈士李国华所写,他牺牲前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4师18团战士,于1953年6月牺牲在朝鲜战场。书信中,李国华没有豪言壮语与华丽辞藻,多是一些稀松日常,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正能量与家国情怀。

“这16封来自异域的战地家书,不仅代表着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李国华对亲人的思念,更代表了老一辈英雄波澜壮阔的时代!”都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应贤说。

这两个来自70多年前的战地家书的故事是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深入挖掘的“四个故事”中的两个英雄烈士故事片段。

2022年12月,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慈善总会主办“英烈精神代代传 固根守魂筑梦圆”征文活动,从305个故事中选取24个优秀故事全网展播,并在全省开展巡回宣讲活动,扎实推动国防教育、英烈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进网络。目前,活动已在全省9个市州成功开展,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宣讲的形式,2万人次参加活动,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社会风气在黔贵大地蔚然成风。

铭刻1334位烈士姓名的英烈墙焕新颜

在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东侧,有一排长长的红军英烈墙依山而建。英烈墙上铭刻着长征期间在贵州牺牲的1334位红军烈士姓名。

“牺牲在黔的英烈中,年纪最大的烈士牺牲时近60岁,年纪最小的烈士牺牲时年仅13岁。”在红军英烈墙前,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管理所讲解员黄文雯正在向前来参观祭扫的人群讲解英烈事迹。

据讲解员介绍,原来的英烈墙因日晒雨淋,石碑上的内容逐渐模糊,于2021年重新修建。修建过程中,陵园邀请了遵义市10名党史专家,全方位对牺牲在黔的英烈姓名、生前所在部队名称、出生日期与牺牲日期等信息进行准确核对,将1334位英雄的名字刻下,将他们的精神传承。

这是遵义红军烈士陵园提质改造工作的一部分。2020年12月,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全面启动提质改造工程,不仅重新修建红军英烈墙,还分别对陵园地面、纪念碑等设施进行维修维护。

通过提质改造,烈士陵园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管理服务也再度升级。纪念碑西侧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就是有力代表。走进服务站,站内的展示架上陈列着陵园讲解手册与文明祭扫宣传手册等资料供前来祭扫的群众参考使用。此外,服务站还提供代祭扫、预约免费提供祭扫花篮等服务,让陵园纪念褒扬作用更加有效。

接下来,随着陵园提质改造工程中的展陈馆修建完成,陵园计划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遵义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小学等院校共建,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将英烈精神、红色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除了对烈士纪念设施的提质改造,为更好弘扬英烈精神,贵州省于2022年吹响1000余座零散烈士墓“集结号”。在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刀靶烈士陵园外,大片金黄油菜花田扑来阵阵清香,拾级而上进入陵园内,左侧第一排的19块老墓碑映入眼帘。

“这一排老墓碑是从烈士原来的墓地迁移而来,目的是让前来瞻仰的群众了解英烈事迹,感悟英烈精神。”遵义市播州区双拥办专职负责人古荣伟说。

松柏环绕的刀靶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共有125名零散烈士遗骸于2022年3月10日迁葬于此。

据统计,贵州共有烈士陵园201处、烈士墓6413座、战斗遗址(纪念地)58处,共有12558名烈士长眠在黔贵大地。为加大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力度,自2019年以来,贵州省累计下拨中央及省级补助烈士纪念设施维修改造资金1.4亿元,对全省88个县(市、区)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修缮维护,完成全省1011座零散烈士墓迁移保护,使全省烈士纪念设施褒扬烈士与宣传教育功能得到整体提升。

千里寻亲 烈士“回家”

“褒扬烈士好公仆 关爱烈属真楷模。”这是一面从距遵义市1000余公里的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苍台镇送来的锦旗,目前悬挂在遵义市汇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待室内。锦旗的主人公是烈士陈昌永的弟弟陈聚来与陈俭亮,两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2020年终于圆了70年的寻亲梦。

帮助他们圆梦的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志愿者李安富,2019年7月,李安富战友群里的一条信息引起了他的关注。“我家房子后面有一个解放军烈士墓,多年来没有亲人前来祭拜,我这些年一直在帮助这名烈士寻回亲人,但没有实现,现在想借助网络的力量为烈士寻回亲人。”发帖人是一名退役军人,他叫袁国应,居住在遵义市汇川区团泽镇三联村。

李安富根据烈士陈昌永墓碑上的信息,为这位长眠遵义70年的英烈寻找亲人,但由于墓碑上英烈的地址河南省苍台县因行政区划调整变更,寻找了10个月仍杳无音讯。一次偶然的机缘,李安富结识了同住一个小区的陈安林,他也是一名退役军人,在陈安林的帮助下,二人找到了在河南省唐河县一个名叫苍台镇的地方,心想苍台县与苍台镇可能有所关联。

于是,他们与河南省唐河县苍台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取得了联系,第二天,就找到了烈士陈昌永的亲人——他的两个弟弟陈聚来与陈俭亮。“俺妈去世时,紧紧拉住我们的手,嘱咐我们今生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大哥,70年了,终于找到了。”

2020年5月10日,陈昌永的两个弟弟与侄儿侄孙一行六人来到烈士墓前,还没走到墓前,陈聚来与陈俭亮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扑通跪倒在地,号啕大哭,泣不成声地说道:“哥呀,俺兄弟三人今天才能在这里相聚,俺爹娘地下有知,也该瞑目了。”

2021年4月,在遵义市、汇川区与唐河县三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联合协助下,陈昌永得以魂归故里。

像这样为烈士寻回家路,为烈属圆梦的寻亲工作,李安富已志愿服务15年。他说,现代网络的便捷、大数据的应用为烈士寻亲提升了成功率。目前,李安富已为300名烈士寻回亲人。

和李安富同在一个“我为烈士来寻亲全国联络员”微信群里有一位来自大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周国金,他为在上甘岭战斗中牺牲的英雄王肖贤寻回阔别71年的亲人。

“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为埋骨他乡的烈士找到故乡、魂归故里,是我们抚慰英烈和烈属的一份责任。尊崇英雄烈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周国金诠释为烈士寻亲工作的意义。

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自开展为烈士寻亲工作以来,已为181位烈士寻回亲人;同时,作为开展烈士优待抚恤工作的主要责任单位,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积极协调民政、住建、教育、医疗等部门,妥善解决烈士遗属生活、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按月足额为符合条件的烈士遗属发放定期抚恤补助资金。每年春节、“八一”开展走访慰问,进一步增强了烈属的荣誉感和获得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