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7.7亿左右,二三产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约5.3亿人。
在160多万普查人员共同努力下,五年一次的全国经济普查的最新结果出炉,我国经济家底状况随之揭开面纱。
11月20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对外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相比2013年末增长了100.7%,五年时间里数量实现翻番。2018年末二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约3.8亿人,相比2013年末增长7.6%。
“从单位数量、从业人员、资产、营业收入等多方面看,第三产业占比均占有很大优势,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实至名归。”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鲜祖德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比如,第三产业的产业活动单位数量占第二、三产业总数的比重达到80.3%,三产法人单位资产占比达到81%,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5%。
我国经济的“含金量”在不断增长,我国从事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在不断增长,企业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为顺应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趋势,更多企业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等。
近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7.7亿左右,二三产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共吸纳就业约5.3亿人。从趋势来看,制造业用工规模总体下降,三产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分具体行业来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为就业大户。
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2013年到2018年五年时间里,我国GDP规模从59万亿增长到90万亿,经济增速保持中高速增长。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我国二、三产业状况全面摸底发现,2018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178.9万个,比2013年末增长100.7%;产业活动单位2455.0万个,增长88.3%。
上述数量指标大幅扩张,是我国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结果,也反映出我国市场主体活跃度较高。鲜祖德表示,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大量增加,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鲜祖德表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经济普查数据反映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协调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比如,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实至名归。
五年时间里,三产进一步坐稳了其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的地位。2018年我国GDP规模为90万亿元,其中二产、三产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0.6%、52.2%。
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三产部分指标占比要远高于52.2%。比如,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914.2万亿元,三产占比81%。从负债来看,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负债624.0万亿元,三产占比83.9%。
三产法人单位资产占比达81%,这似乎跟二产多为“重资产”行业的常识相矛盾。“当前我国服务业和过去传统的服务业还不太一样,一方面有比较小、比较散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有技术含量比较高、资产规模比较大的现代服务业。这些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很快,不能简单说服务业就是轻资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毛盛勇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
毛盛勇进一步表示,这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资产规模比较大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快,同时点多面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在迅速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普查公报发现,三产中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资产规模居前,截至2018年末分别为321.8万亿元、115.9万亿元、110.8万亿元,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5%、77%、53%。
产业升级不断,仍存供给短板
三产资产占比较高,跟金融业“负债经营”的模式有关。若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衡量,二产的贡献仍不容小觑。2018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94.6万亿元,二产占比为48.8%。
这跟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量较大有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普查公报发现,按行业来分,2018年我国计算机等电子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制造业营业收入规模居前。
这些相对高端的制造业,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也反映在普查数据中。2018年末,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33573个,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9.5%,比2013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创新战略的推进,我国新动能培育不断取得进展。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的规模以上企业法人有6.6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17.7%,比2013年末增长了37.9%。
企业研发活动更趋活跃。2018年,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04820个,比2013年增长91.2%,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28.0%。
毛盛勇表示,我国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像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增加值占比、企业数占比,跟五年前比都有明显提高。新动能的成长,可圈可点的地方非常多。
毛盛勇也直言,我们的供给还有一些短板。在社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的供给还应进一步增加。在产业技术进步、研发投入、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比、高技术制造业数量比例等,较五年前有明显增长,但相较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需求而言,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产就业大幅增长
产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就业形势则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就业人口不断从二产转移至三产。
具体而言,2018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323.6万人,增长7.6%。其中,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7255.8万人,减少2005.0万人,下降10.4%;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为21067.7万人,增加4726.2万人,增长28.9%。
也就是说,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亿人中,三产占比接近55%。毛盛勇表示,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在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在大幅度上升。
这反映出两方面问题。第一,制造业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在提升,技术在不断提升,导致制造业用工规模总体在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点多面广,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三产越来越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强。
分行业来看,哪些行业吸纳就业较多呢?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0471.3万人,占27.3%;建筑业5809.1万人,占15.2%;批发和零售业4008.5万人,占10.5%。
毛盛勇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表示,全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接近9亿,全部就业人口是7亿多。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二、三产业单位的从业人员3.8亿左右,还有3亿多就业人员,一部分是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一部分是农村的就业人员。
区别于法人单位,个体工商户则充分体现了服务业“点多面广”就业蓄水池的特点。2018年末,个体经营户14931.2万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443.2万人,占43.2%;住宿和餐饮业2235.3万人,占15.0%;制造业1637.4万人,占11.0%。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成为近年大众创业的重要增长点。随着我国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以及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广泛应用,居民住宅等作为经营场所,这推动大量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个体户的兴起。
近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就业人口规模稳定在7.7亿左右。综合普查数据可知,二三产法人就业人口达3.8亿人,从事二三产个体经营户人员接近1.5亿人,二三产总体吸纳就业人口约5.3亿人。
关键词: 经济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