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后,为了彻底杜绝二次污染的产生,医疗废物(下简称“医废”)的妥善处置成为了保障战“疫”胜利的关键之一。

“现在火神山医院的医废产生量当日都能处理完,做到了‘日产日清’。”3月6日,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废物处置运营总负责人杨俊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道。

据杨俊介绍,2月2日起,他就带领着高能环境医废处理团队来到火神山医院,主要负责火神山的医废和污水处理工作。

除了火神山医院之外,整个武汉乃至全国的医疗废物处理也已踏上正轨。

生态环境部消息,3月3日,全国共收集医疗废物3135.7吨,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涉疫情医疗废物570.4吨;全国集中处置医疗废物3157.7吨(含前日暂存22.0吨),定点医疗机构的涉疫情医疗废物全部及时转运处置。

其中,湖北省收集401.0吨医疗废物当日全部处置,武汉市产生209.7吨医疗废物当日全部收运处置。

全国医疗废物做到了“日产日清”的背后,是医废处理产业经受得住了考验。

医疗废物大涨

杨俊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我国对于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非常严格。

根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3月8日,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王文华亦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医疗废物的处理流程一般是医疗机构先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再由专人专车负责运送,在专用场所贮存,再按照《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化学消毒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微波消毒集中处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消毒处理,最后进入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或进入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置,整个过程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及环境保护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但新冠肺炎疫情面临的医废处理挑战更大。除了一线医院产生的医疗废物之外,涉疫的废弃口罩也需按照医疗废物标准处理。

3月8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马巍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涉疫区域医疗用的口罩都算作医疗废物处理,在处理流程上较平时更加严格,必须经过严格的规范化集中收集、定时消毒、专车运输和定点处理。

杨俊也透露,目前感染区内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废弃口罩算作医疗废物处理。

“涉疫的废弃口罩在收集环节采用非双层包装防漏并贴上‘新冠’标识,在运输环节采用现场交接、登记联单报表、专人专车负责的模式,贮存环节设置专人定时消毒并且保证贮存不超过12小时,处理环节专区专炉、严格消杀。” 马巍威解释道。

在此标准下,全国各地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大涨。

3月6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

马巍威在日前主理撰写并发布的《一文看懂医疗废物处理行业》(以下简称《报告》)中表示,预计2020年全年全国新增废弃口罩16.2万吨。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8年度,我国200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年产生量为81.7万吨,处置量81.6万吨。

紧急扩大处理产能

压力之下,整个医废处理产业在短时间内被调动了起来,紧急扩大了医废处理产能。

据悉,东江环保(002672. SZ)在江浙两省所属危废处置基地的医疗废物处理量由日常的19吨/天增加到了26吨/天;在广东,位于惠州的广东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示范中心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应急配备了每天处理4吨医疗废物和1万多张感染患者床位的处置能力。

据杨俊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位于武汉的火神山医院新建有配套的医废处理设施,焚烧炉设计日处理量为9吨左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武汉的医废处理压力。

此外,王文华亦表示,生态环境部在1月底提出可以将可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工业炉窑等纳入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资源清单,很多普通垃圾处理站已逐渐改为处理疫情相关垃圾的专用处理站,各地区医废处理的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实际上,疫情开始之后,具备高温处理医疗废物能力的水泥企业也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参与到医疗废物处理中。

据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目前已有华新水泥(600801. SH)、海螺集团和金隅集团(601992. SH)的7家水泥企业投入到水泥窑协同处置涉疫医疗废物工作中。

据报道,华新水泥自今年2月初先后接到黄冈、黄石、宜都、武汉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及生态环境局下达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任务。至3月4日,公司旗下4家水泥熟料基地已累计处置138.62吨医疗废弃物。

各方合力下,全国各地的医废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日产日清得以实现。

截至2月12日,武汉全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已为100.5吨/天,比疫情发生前增加50.5吨/天。

截至3月3日,湖北省医废处置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天提至663.7吨/天;全国能力从疫情前的4902.8吨/天提至5948.5吨/天。

3月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全国医疗废物、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显示,自1月20日以来,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2.3万吨。截至3月2日,武汉市前期积存的192吨医疗废物已全部清运处置完毕。

产业有望跃进

多种声音表示,在疫情影响下,全国医疗废物处理产业或将迎来再一次跃进。

上一次行业跃进还是在SARS时期,从业15年的杨俊对此印象深刻:“2003年,我刚毕业,进入行业以后逐渐地感觉到每年中国的医废处理都在进步。特别是由于当时一下子需要处理大量的医废,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很多相关企业。”

不过,如今医废处理行业的情况与SARS时期已截然不同。

“17年的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淘汰的过程。只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才生存了下来。”杨俊感叹道。

不过,杨俊也表示,在政策规定技术标准之上的企业,目前技术差距并不是很大。“主要是管理和实战性的经验,可能还会有一定差距。”

王文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目前全国共有400多家公司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旗下有300多个处置站有处理医疗废物的资质,由于医疗废物处理行业的规范和标准较高,因此,并不是完全市场竞争机制。

在如今全国医废处理企业地处的分布情况上,王文华表示,医废处理企业整体分布较为均匀,但是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及华南分布的企业较其他地区更多也更集中,主要是由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卫生健康产业也更发达,相对应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处理的需求也更大。”

相较于SARS时期,行业从无到有。马巍威认为,本次疫情加快了医疗废物处理产业的发展步伐。

马巍威在《报告》中表示,相比2019年的58.1亿元市场规模,2020年,医疗废物处理市场规模增长率升至15%,预计到2022年年末将突破85亿元,相应的设备产能预计2020年增长率可达20%。

此外,由于疫情早期出现的医疗废物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也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

2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加强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在2020年底前实现每个地级以上城市至少建成1个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到2022年6月底前,实现每个县(市)都建成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该方案还强调了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有关政策。

3月8日,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该方案强化了县一级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将补足过去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没有全覆盖偏远、中小医疗机构的短板。

疫情之后,随着监管的不断升级以及对专业化、产业化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的鼓励,整个医疗废物处理行业或迎来集中整合期。

“大型的规范化企业逐渐成为行业主体,有先进技术并且有能力建设大型医疗废物处理项目的企业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小型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王文华说道。

王文华还提到,新兴技术也有望带动跨行业的战略合作,“例如与大型水泥企业合作水泥窑协调处置技术、与电厂合作开发热电厂危废混烧技术等,在这次疫情中,这些技术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实践与改进,未来有望快速发展普及。”

关键词: 废弃口罩 医疗废物 处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