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湖北省下发通告,宣布开展健康码发放工作。此前,湖北已向省内必须返岗人员发放了第一批“绿码”,作为返岗通行证明。

和湖北一样,随着各地复产复工,人们每天必做的事情又增加了一项——打卡“健康码”。

在很多地方,一张“绿码”是在当地各个场所畅行无阻的唯一凭据。但一旦跨省、跨市,甚至只是跨区,这张绿码可能就失效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码多达近百种。有网友吐槽,好不容易在老家打完14天的卡,拿到一张绿码,谁知回到工作的城市,又被告知要重新申请当地的健康码,再隔离14天。“明明是便民服务,为什么反而更麻烦了?”

...1...

每天打卡多个健康码,跨地需重复隔离

尽管小区还处于封闭状态,单位也还没有复工,武汉的徐先生依然觉得很“忙”。

每天,他都要在支付宝里的“湖北健康码”和微信里的“武汉健康码”打卡,再向单位和社区上报体温,还要给孩子所在的学校打卡报平安。

“全部打完,感觉自己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他在微博调侃道。

据了解,湖北健康码基于支付宝平台城市服务和鄂汇办App,结合个人自主申报和政府部门防疫信息自动审核,生成红黄绿码。“绿码”将作为省内必需返岗人员的通行证明,全省各地通用、互认。

武汉健康码则基于微信平台,可以通过“武汉微邻里”、“武汉战疫”小程序进入,所有在汉和计划来汉人员(返汉人员、来汉人员、留汉人员)需自主申报。武汉健康码生成黑白二维码,三天有效,附有验证码,待省里明确统一标准后,未来也将上线红黄绿码。

也就是说,如果在武汉,只需打卡武汉健康码;如果在省内除武汉外的其他城市,只需打卡湖北健康码;其他情况两个码最好都要打。如果涉及省外,还要打卡当地健康码。

“最近武汉还上线了出门登记的二维码,这个是进出小区的凭证,但仅限于领取了武汉健康码的人,湖北健康码就不行。”徐先生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小区都是封闭的,说等后面稳定了,就要用到这个了。”

令人疑惑的是,既然湖北健康码“全省各地通用、互认”,就应该包括武汉,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领取武汉健康码?

武汉洪山区某社区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不是“不认(湖北健康码)”,而是因为“用途不一样”,但没有再进一步说明。

南都记者注意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广东省的“粤康码”和珠海市斗门区的“斗门健康码”,江苏省的“苏健码”和南京“宁归来”、无锡“锡康码”、苏州“苏城码”等等。

“现在这么多上报途径,有时候对市民反而是负担。”徐先生说。

由于各地健康码不能互认,重复隔离成了复工人员最头疼的事情。

网友@尊下有颗痣发博称:“本来1月14号就回湖北了,在家隔离2个月,每天打卡湖北健康码,希望3月14号能回到广州去,回去后又要隔离14天,心态都要崩了!”

...2...

健康码算法基于空间、时间和人际关系

事实上,地方先行、由点及面,本就是健康码最初铺开时采取的模式。

2月7日晚,“余杭绿码”作为一项数字化防疫措施,在杭州市余杭区率先推出。10日起,在该区各非市级、非区级检查点,只需“扫码+体温正常”就可通行。一天后,杭州健康码在支付宝上线。

“抗疫情最需要有一个本地动态实时地图,健康、疑似、确诊,市民申报健康信息并实时更新,这靠纸做的‘路条’是办不到的,得靠数字化的‘路条’。纸路条是一个个孤岛,且只能证明你此时此刻的状态,但健康码是动态的”,支付宝高级项目管理专家易治强调,这大大降低了政府的战疫成本。

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曾在《新闻1+1》中透露,杭州健康码的评判源于三个维度:

一是空间,即疫情风险程度,杭州市的大数据公司已经可以精确到乡镇(街道);二是时间,即某个人去过疫情地区的次数及停留的时间长短;三是人际关系,即与密接人员的接触状态。

很快,各省市也纷纷上线了自己的健康码。截至目前,阿里负责开发的健康码已经在超过200个以上的城市落地,腾讯的“防疫健康码”也已经覆盖近9亿人口,累计亮码人次近16亿,超过100个城市计划上线。

不过,南都记者发现,除了杭州,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政府详细公开过健康码背后的算法逻辑,各地依据的评判维度是否一致也就无从得知。但从收集的个人信息来看,和杭州健康码区别不大。

此外,不论是主导的政府单位,还是提供技术支持的企业,各地都有差异。

比如湖北健康码的主办单位是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由湖北省楚天云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贵州健康码由省大数据局统筹,腾讯云、云上贵州、优特云提供技术支持;珠海斗门健康码则由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主导。

九次方大数据高级执行副总裁李国静告诉南都记者,尽管目前在各地抗疫中表现形式不同,技术提供方也不一样,但本质上健康码还是应由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平台来主导并推广,因为彼此之间已具有良好的信任基础,只需核对好标准接口和互信机制,就可以达到应用层面的互信互认。

...3...

“码上加码”不对,“一码通行”不成熟

2月28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推出“防疫信息码”,健康码无法跨地区使用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公众可以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小程序中“防疫信息码”入口,部分省份的公众也可以通过微信城市服务中“防疫健康码”入口,进行健康码的申领服务。

和此前地方推出的健康码类似,用户在进行实名认证,并简单上报个人健康状况之后,即可申领自己的防疫信息码,凭码出入社区、办公楼等场所。接下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码将逐步实现各地区健康信息码互信互认。

不过,南都记者实测发现,尽管已经有不少省市的本地健康码接入了这个统一平台,如武汉健康码、上海“随申码”、重庆“渝康码”。但从首页告知的适用场景来看,各地还存在一些差异,似乎印证了目前各地评判维度、数据采集规范并不一致。

比如武汉健康码适用的公共场所是小区门岗、写字楼、商场、餐饮门店等,适用的网格区域包括上门走访、巡检排查、检查站等;凭广西“桂人助”还可出入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场所;成都健康码则仅适用工作单位和居住小区。

3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了这一点。

他指出,目前不同省份的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和防控要求不同。其次,各地“健康码”生成的标准不一,有的对接国家平台的查询接口,有的依据当事人的出行轨迹,有的依据体温自报。再次,健康码只能证明受检者当时的状况,之后的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据此做出判断。

“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码上加码’肯定不对,另一方面‘一码通行’的环境和条件也尚不成熟。”杨文庄说,目前实现省内共享已经没有问题,同时,推进省际风险评估互认机制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杭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齐同军则在一次受访时说,健康码互认表面上的难度是技术和标准,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各自利益的“小算盘”,缺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的意愿和决心。

两位隶属不同互联网公司、参与健康码研发的技术人员也曾向《解放日报》表示,健康码互认在技术上没有障碍,但还需各地遵循标准技术规范,互相开放共享数据,保证业务的有效性和协同性。

据南都记者了解,全国健康码互认已经在推行当中,相关标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防疫健康信息码接口标准》也已制定完成。

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建立了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将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码全覆盖;浙江与海南、河南、四川、湖南等地签署了健康码互认合作协议;京津冀也在积极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

...4...

健康码,政府数据共享的新契机?

不过,全国健康码互信互认显然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目前健康码的算法逻辑主要由各地政府制定,技术上并不复杂,难就难在统一防控标准和算法规则,把数据打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向南都记者指出,数据的真实性是一个地方的数据能够被别的地方承认的一个重要前提。

“你的数据由谁来核实?发绿码的门槛有多高?如果接受你的判定标准,我还需不需要再次核查?每个地方可能有不同的考虑”,他说。

他还提到,目前有的地方还在采取一级响应,有的已经降到三级响应了,这就意味着某些地区设定的门槛相对更高。“数据共享不是简单地说你这边是绿码,我这边也得认你这张绿码,要做到这样必须先统一标准。”

九次方大数据高级执行副总裁李国静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在同一个数据口径上达成一致”,才能实现跨区域跨平台的“一码通行”,并强调这样一个基础的政务惠民服务不应用作其他商业行为,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也必须做好。

他指出,健康码本身没有任何含义,只在应用时才调用后台数据,验证得出是否符合出行标准的结果,同时不会泄露个人隐私数据。这将会是未来实现个人数据应用,同时保护个人隐私的一种重要的应用方式。

在李国静看来,健康码互认的本质在于打破“数据墙”。他介绍,解决数据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顶层设计模式,直接从国家层面制定标准向各地推广;另一种是从地方试点开始,之后再做互认并汇总完善成为国家统一标准。而健康码显然属于后者。

“顶层设计模式可能更利于标准化推广,但也要考虑到时效性”,他说,顶层设计模式要兼顾地域差异等问题,整个设计和实施周期相对较长,无法立即投入应用;而先在地方上试点,在目前跟疫情赛跑的阶段来说,是更合理的。

想要“一码通行”、实现政府数据共享,建立全国性的统一标准是第一步。南都记者注意到,在医保和交通领域,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契机。

长期以来,大部分医疗数据掌握在公立医院和企业手中,但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再加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跨地区报销难以实现,使得数据共享障碍重重。目前正在搭建的国家统一医保信息标准及信息平台,将彻底打破中国医保制度建立20多年以来的这一壁垒。

交通领域也有类似情况。一方面各地的交通卡和机具两个关键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基础设施、技术人员等无法适应要求。不过,随着2014年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出台,截至去年,中国已实现260个地级以上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

相较之下,健康码的算法规则比较简单,涉及的个人数据也较为基本,建立统一标准相对容易。因此,李国静认为,健康码是一次很好的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探索,具有象征意义。

他指出,只有未来政府充分地开放政府数据,与企业及个人数据融合实现各种数据应用,才能真正释放数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

健康码是否有望成为打破“数据孤岛”的新契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健康码 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