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之下,永续债已成为银行“补血”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银行永续债发行进一步扩大,据Wind资讯统计,前8个月,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达3781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3150亿元,其中,中小行是发行主力军。
但在发行升温的同时,还需注意的是,近期二级市场上银行永续债存在抛压现象。天风证券研报显示,步入8月以来,在信用债收益率保持相对稳定的背景下,银行永续债估值(收益率)持续上升;另外,8月银行永续债月度换手率较7月有明显下降,反映近来市场买盘弱化,对银行永续债表现有所担忧。
有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主要是由于近期银行永续债的供需失衡,一方面,受监管政策影响,主要投资机构的配置需求减弱;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之下,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进而导致永续债供给压力增加。
中小行发行渐入快车道
银行永续债诞生于2019年初,首单由中国银行完成,随后其他国有大行、股份行相继跟进;2019年4月,民生银行发行了首单股份行永续债;7个月后,首单城商行永续债落地;2020年4月,农商行永续债也实现了零的突破。至此,永续债在主要银行类型方面实现全面覆盖。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今年已有20家银行发行了永续债,发行数量达22只,发行规模为3781亿元,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其中,5月发行规模最大,达939亿元。
对于银行而言,加快永续债发行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银行业承担着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资管新规等监管规则的落地实施,银行表外业务回归表内,再加上成立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均造成了资本消耗,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而永续债作为可补充其他一级资本的“利器”,无疑受到银行的青睐。
从银行类型上看,20家发债银行中,包括5家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分别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还包括13家农商行、1家城商行和1家民营银行。发债规模上,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仍然占据绝对地位,比如,农业银行以1200亿元的规模高居榜首,随后依次是邮储银行800亿元、招商银行500亿元、中国银行400亿元、平安银行300亿元。
据悉,农行今年1200亿元的永续债发行规模创下了我国债券市场上最大规模发行纪录,也标志着该行连续三年大体量一级资本补充工作的完成。以2019年底风险加权资产计算,1200亿元永续债将提升农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近0.8个百分点,对该行资本补充成效显著。
相较之下,中小行发行规模并不算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永续债发行中,中小行的队伍正在进一步扩大,占总发行银行数量的七成还多,而在去年,中小行发行数量仅为3家。发债的中小行中,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发行规模位居前三,分别为200亿元、70亿元和53亿元。
北京某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相比大行和股份行,中小行内源资本补充能力有限,再考虑到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承压,部分地区中小行自身盈利差,资本补充需求更加迫切,而且当前永续债发行的相关配套制度也/p>
另从发行利率上看,中小行永续债的发行利率明显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比如同样是在3月16日发行的“20泸州银行永续债01”和“20邮储银行永续债”,前者的票面利率为5.8%,后者的票面利率则为3.69%。这体现了银行内部风险溢价的差异化。
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诸蜀宁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从包商银行事件后,债券市场的定价基准发生改变。以前银行差别化定价并不明显,更多是参考债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而如今,将信用风险也考虑进去了。”永续债作为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带有减记条款,且无法分红并不构成违约,基于此,相比中小行,国有大行触发永续债减记等风险较小,得到市场的认可程度也更高。
买方需求减弱,抛压出现
尽管今年银行永续债发行保持高位,但从月度上看,6月以来,发行规模略有下降,8月仅发行了385亿元;与此同时,发行利率也明显走高,如8月发行的3只永续债的票面利率均在4.5%及以上。其中,农行8月发行的“20农业银行永续债02”票面利率为4.5%,较此前5月发行的3.48%票面利率高了102BP。
二级市场上,天风证券研究显示,进入8月,信用债收益率整体相对稳定,处于窄幅震荡,但银行永续债估值却仍处于上升趋势;对应到二级成交来看,8月银行永续债月度换手率较7月明显下降,反映近期市场对于银行永续债有所担忧,买盘弱化使得成交活跃度有所降低。
前述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出现抛压主要是由于银行永续债市场的供需变化,尤其是在需求方,受监管政策影响,如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加速、现金管理类理财监管办法的出台等,使得机构对永续债配置需求减弱;此外,也受到了来自资金面的冲击,近期流动性处于相对紧平衡状态,信用债市场整体处于震荡调整之中。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银行永续债的投资者通常包含保险公司、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券商自营、部分基金专户等,其中,银行理财是主力。但随着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与非标压降等要求的落实,银行理财面临着多重压力,而永续债期限一般偏长,存在期限匹配上的不合。
另外,华泰证券固收分析师程晨还分析称,永续债发行时,投资者和发行人会计处理上的不一致,即发行人计权益而投资人计债权,也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了近期永续债的抛压加剧。
实际上,2019年1月28日,财政部曾发布《永续债相关会计处理的规定》(下称《规定》),再次提及了投资人与发行人应采用一致的会计处理。根据《规定》提出的发行人确认永续债会计分类的三大标准,多数永续债均确认为权益工具, 但从投资端来看,一直出现分歧。
今年5月以来,各金融监管部门又陆续下发政策文件提及永续债会计处理问题,再次引发市场关注。“监管政策对银行永续债会计确认的边际变化,对于投资机构的永续债需求有一定影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说。
比如,对于银行理财而言,由于银行永续债不设置利率调升条款且可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因此更有可能在会计确认时确认为权益,而一旦被确定为权益资产,将影响银行理财相关产品的投资组合,从而使得银行理财对银行永续债的需求减弱。“虽然短期内考虑到商业银行补资本的诉求,监管对银行永续债确认为权益亦会审慎,但新增需求仍然会受到影响。”孙彬彬提到。
除了需求端,还有来自供给端的压力。前述券商分析师称,当前,银行在非标回表的大背景下,资本补充压力仍然较大,预计年内永续债发行将继续维持在高位。也有观点称,考虑到2019年最后四个月银行永续债发行量高达2546亿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供给压力将持续。
关键词: 银行永续债前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