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自1998年萌芽破土至今,栉风沐雨,已然走过20余年。倘若再过20年后回望,2022年定是ETF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在权益市场低迷的2022年,ETF规模稳步增长,年内新成立的ETF达到上百只,发行规模超过了千亿元。特别是创新品种层出不穷,不知不觉中或许奠定了未来行业发展的新格局。
10月21日,在13家基金公司上报增强策略ETF后,时隔仅7日便获得批文,这既彰显出基金公司对经济复苏和A股后市看法的相对乐观,又反映出市场各方对加快推动ETF产品创新发展的决心。
(相关资料图)
此次获批的13只增强策略ETF,包含跟踪沪深300、中证500、上证科创板50、中证科创创业50、创业板、中证1000指数的各类产品,形成覆盖大、中、小盘的多样化产品布局,为投资者配置指数增强型基金提供更加丰富的场内工具。
然而,在宽基指数领域,市场关注的一直都是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凡涉及到定投指数基金,言必称以上三个指数。对于中证1000,鲜有人提及。
但随着近年来政策的扶持和指数过往投资带来的可观回报,各家基金公司在跟踪中证1000指数的产品发行节奏上显著加快。
一场ETF投资盛宴正在A股市场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的投资或将成为下一个蓝海赛道。
01 潜力大
从指数成分股的构成上看,中证1000指数是选取中证800指数(沪深300+中证500)样本以外的规模偏小且流动性好的1000只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与沪深300和中证500等指数形成互补,综合反映了中国A股市场中一批优质小市值公司的股票价格表现。
正是由于中证1000指数中大多是小市值公司,导致机构此前对其关注度并不高且参与较少。不过,随着近年来各大主流机构在中证1000指数产品上投入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强,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2018年之前,仅有少数公募发行了涉及中证1000指数的相关产品;2018年之后,越多越多的基金公司参与其中,开始布局这一赛道。
伴随着机构关注度的不断提升,资金参与热情也随之高涨。截至2022年10月21日,中证1000指数成交量从3年前的对日翻了约2.3倍,其投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市场资金所认可。
特别是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其投资价值更为明显。截至2022年10月21日,中证1000指数近10年累计涨跌幅、年化涨跌幅和年化Sharpe均优于同期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等宽基指数。
来源:Wind,数据统计自2012年10月22日-2022年10月21日。Sharpe是经总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通常数值越大,表示单位总风险下超额收益率越高。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或任何投资建议。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
此外,中证1000指数具备一定长期配置价值的另一佐证则来自估值。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资产的投资都需要考虑估值水平,估值过高的股票即使业绩表现非常好,投资获得正收益的概率以及绝对收益率可能不一定高。
当前,中证1000指数估值正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来源:Wind,数据统计自指数发布日2014年10月17日-2022年10月21日。
截至2022年10月21日,中证1000指数当前PE_TTM为28.35X,处于历史9.51%分位数,低于指数发布以来中位数(42.15X)、危险值(70.31X)和机会值(33.04X),指数具备一定长期配置性价比。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投资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
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均面临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长期挑战,为此国家相继推出针对性的政策以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工信部多次发文大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明确“专精特新”企业认定标准和培育政策。
而中证1000指数中权重最大的三个行业,医药生物、电力设备、电子行业恰好是“专新特精”企业最为集中的三条赛道。
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2年10月21日;行业权重分布图选择行业为申万一级。
截至2022年10月21日,以中小盘成长股为代表的中证1000指数成份股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21.1%。这也决定了中证1000指数具有更高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02 抄底利器
相较指数基金的“中规中矩”,指数增强基金近年来凭借业绩的稳定性和中长期可观的历史超额收益越来越受到广大业内投资者的关注。
所谓指数增强基金是在指数基金的基础上,争取实现“增强”的效果。它介于主动管理基金与被动管理基金两者之间,在被动跟踪指数的同时,加入了主动管理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指数增强基金80%的资金会复制标的指数,而剩下的20%的资金,则由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采用各种量化增强的策略,追求跑赢标的指数,并力争获取超额收益。
不同公司发行的指数增强基金,可能在细分的投资策略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也有明确的共同点,就是希望能够给投资者提供高于标的指数回报水平的投资业绩,“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A”过去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来源:业绩走势图来源Wind,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截至2022年9月30日,该基金累计收益率为38.12%,同期基准收益率为-25.91%,超额收益达到64.03%。其成立至今的业绩表现,很好的诠释了一只指数增强基金应有的“韧性”。历史表现看,当市场继续下跌时,能够降低亏损;在市场触底反弹时,能够更好的抓住贝塔收益,同时带来额外的超额收益。
作为全市场第二只中证1000指数增强基金,2017年3月发行的“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A”,稍微有点生不逢时。因为那一时期,市场主要流行大盘蓝筹行情,中小市值个股一直处于调整中,所以直到2019年末,该基金的收益都是负的。
但后来随着市场的回暖和风格的转向,该基金业绩开始回升,并不断拉大与基准之间的差距。奥秘就在于,作为一款指数增强基金,不论是通过主观选股还是通过量化选股,“增强来源”最直接的都是:择时、择股以及其他方法,其中选股能力是核心收益贡献来源。
这背后体现的是基金经理和投资团队的主动管理能力,老将王平和基金经理蔡振功不可没。
在“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A”成立之初,公司委派王平管理该基金。作为一位量化投资的老将,现任招商基金量化投资部副总监的王平,早在2006年便加入招商基金,2010年起担任基金经理,到目前为止拥有超过12年基金管理经验,见证了招商基金指数及ETF发展的整个过程。
2021年11月,蔡振也加入其中,与王平共同管理“招商中证1000指数增强A”。
二人通过量化模型增强策略、精选个股实现了超越标的指数的收益,真正做到了指数“增强”。
目前,A股处于相对底部区域。在这个时点上,指数增强的配置意义更加明显。
03 破局
尽管目前可能是一个相对合适的投资时点,中证1000增强指数基金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投资品种,但其覆盖细分行业和个股众多,既有高增长性的一面,又有强波动性的特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难以把握。相较之下,投资相关的ETF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ETF作为一种便捷的投资工具,可以起到一揽子投资和配置的作用,能够协助参与行业红利机会;同时,ETF具备交易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度高、交易便捷等产品特征,也可以追求有效分散个股风险;此外,ETF可以在股票账户进行交易,方便盘中把握交易机会。
而此次各家公募密集上报的增强策略ETF,是采用指数增强策略的场内交易产品,这类产品将指数增强基金和ETF交易模式相结合,属于一种主动管理ETF。它既有传统ETF场内交易的便捷优势,又作为增强产品在跟踪基准的基础上力求获取超额收益,能够满足场内投资者指数增强的投资需求,未来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国外市场的发展,美国自2008年发行了第一只主动管理ETF后,其ETF市场和主动管理ETF均获得了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美国已经有719只主动管理ETF,产品规模合计2850亿美元,占全部ETF规模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
国内市场在这方面发展则相对较慢,在被动投资刚刚起步的阶段,指数型产品并不太受欢迎,银行渠道更倾向于主动型产品,券商、三方等还未成为主销渠道。
直到2018年,国内ETF异军突起,跃居成为不少基金公司战略发展抓手。
从2019年开始,全市场ETF发展步入快车道和井喷期,招商基金开始集中申报ETF产品,最终在此轮ETF扩容浪潮中,基本实现了主要赛道的全面布局。
2021年,增强策略ETF的发行,是监管层在ETF产品类型审批上的一大里程碑式的突破,作为业内首批参与的基金公司,“招商沪深300增强策略ETF”于当年11月获批后火速发行成立。
过去的ETF都是被动跟踪指数,定期调一次仓,而增强ETF相当于主动的ETF,打破了之前调仓的时间规则,调仓数量的规则,这对于管理运营上是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正在发行的招商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认购代码:159680)积累了宝贵的精细化管理经验。
对于ETF而言,流动性管理是其竞争的核心。ETF是否可以依据实时净值买卖,有没有连续、稳定、均匀的成交及挂单,能否快速满足投资者的超短期交易需求,都对产品和背后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像大家口渴时挑选矿泉水,其实口味的差异没有那么大,可能先入为主会形成一定的品牌依赖,但能否便捷买到,会成为影响最终购买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此次获批中证1000增强策略ETF的基金公司中,招商基金是唯一一家此前发行过中证1000增强指数基金的公司,而这体现了其前瞻性布局的竞争思路。
在传统ETF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下,基金管理人尝试提供具有主动管理服务的便捷式投资工具的方式,或将成为ETF市场的差异化破局方向。
作为先行者的招商基金,已成功饮得“头啖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