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来一个剪刀脚”“单飞燕,快上!”“凌空后打”……在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狮子山公园、武定门公园等地,经常可以看到一群银发老人围在一起开心地踢毽子,他们三五成群,男女搭配,动作矫健,传递精妙。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清初著名词人陈维崧曾赞美女子踢毽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如今校园里踢毽子的小学生屡见不鲜,单踢的毽子达人也不足为奇,但团队配合要玩转毽子球,那还是有点难度,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踢得好的。

南京市鼓楼区毽球协会会长、66岁的瞿一鸣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从旁观者角度来看,毽子球与其它球类运动不一样,要靠蹦、盘、拐、磕等基本功,在“我倒钩、你旋打、他拨球”等一连串动作传递下,脚下的毽子犹如音符跳动,演绎出快乐节拍。这些需要眼力、脚力、脑力的全面协调,也要靠身体灵活性和爆发力的完整融合。

其它球类运动是打到别人接不住,而团体毽子球则是尽量把毽子“喂”到队友脚上,必须有点技巧才行。据介绍,这群爱好者中有不少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但无论身形步伐,还是反应能力都不输于年轻人。一位踢毽子的老者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踢毽子也能上瘾,与老伙伴在人来人往的市民广场上、公园门口踢,既能激发好胜心,也能培养集体荣誉感。而且其中趣味无穷。

瞿一鸣认为,踢毽子,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毽子踢得是否有美感,接续时间是否尽量延长,需要勤加练习。这对下肢关节、肌肉、韧带都是一种锻炼。老年人坚持适度踢毽子,对于舒筋活血、益寿保健都有好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校对 王菲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