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上年上涨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CPI仍将继续保持温和水平,全年CPI涨幅中枢或略有抬高。PPI将缓步走出通缩状态,但大幅上行的可能性较小,PPI全年同比低增将成为稳定CPI涨幅的积极因素之一。
(相关资料图)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在同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2023年CPI仍将保持温和水平,全年涨幅中枢或略有抬高
对于2023年CPI走势,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CPI很有可能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仍需要关注个别时点的结构性压力是否会阶段性推高通胀。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2023年是食品价格大体稳定,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减小,防疫措施不断优化,核心CPI有望回升。受2022年翘尾因素的影响。2023年我国CPI面临的翘尾因素降低,有利于全年同比增速保持较低水平。
2023年外部通胀压力减轻,食品价格保持温和与相对较低的翘尾因素,将限制CPI的涨幅,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我国内需开启复苏进程,将推升核心CPI修复,并主导CPI中枢的回升。预计2023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1%,略高于2022年的水平。
东方金城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展望2023年,消费修复有可能带动CPI涨幅阶段性扩大,特别是与服务消费相关的文娱旅游、酒店机票等价格可能出现较快上涨。2023年CPI涨幅中枢会有所抬高,全年累计涨幅有望达到2.5%左右。从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关联性而言,经济增速加快通常会对物价有一定推升作用。预计2023年GDP增速有望反弹至5.5%。不过,2023年CPI整体涨幅仍将处于3.0%以下的温和区间,其中年初将运行在2.0%或略高的温和区间。
此外,2023年海外通胀较快降温,也不支持国内CPI在今年出现大幅上涨。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分析称,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或将进一步下滑,通胀压力有所放缓,但仍可能显著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需求降温与油价增速企稳,是2023年通胀回落的大背景。
华泰证券固收团队指出,关注经济重启对机票、住宿等服务业价格的影响,目前已有迹象,更为集中的影响时点可能在一季度末和二季度,与疫情达峰后的脉冲式修复相关,叠加服务业产能去化后的供给修复速度可能偏慢,部分服务业或存在涨价压力。
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杨欣也认为,从海外经验来看,疫情防控优化后,核心通胀水平均会提高,尤其是餐饮、旅游、酒店等接触性服务业价格会大幅上涨。同时,我国居民有大笔超额储蓄,若后续消费意愿回暖,这笔资金也会推动CPI上行。
对于货币因素是否会触发物价的超预期上涨,王青认为风险不大。2022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高增及居民大量增加储蓄并非源于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因此也难以转化为2023年消费支出的剧烈反弹,进而以大幅推高CPI涨幅的方式打破商品和服务市场平衡。
事实上,在三年疫情对居民收入影响明显、前期财政货币政策均未大水漫灌的背景下,2023年消费反弹幅度以及由此带动的物价上涨幅度都将较为温和,高通胀风险不大。这也意味着物价因素不会对2023年宏观政策的灵活调整构成掣肘。
2023年PPI大概率将触底回升,但大幅上行可能性较小
对于2023年PPI走势,市场分析人士表示,PPI主要由需求端定价。海外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中枢有望下移。国内方面,地产行业企稳、消费稳步复苏下,内需回暖有望逐步回暖,对煤炭、钢材、水泥、有色等能源以及竣工端商品的价格形成支撑。
温彬指出,2023年我国内需逐步恢复将从下游支撑PPI增速。随着核心CPI中枢回升,下游需求将向上传导,优先支撑食品、耐用消费品等生活资料价格企稳,并逐步传递至生产资料,但从历史看由于传导过程较长,PPI的回暖也将比较缓慢。此外,房地产投资有望转为低位企稳,将对生产资料形成一定支撑。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以及各地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政策开始落地见效,中游建材相关生产资料价格将获得一定支撑。
他预计,2023年我国PPI可能以通缩开局,但随后缓步回升,走出通缩时间取决于内需复苏的速度,以及全球商品价格受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结果,预计全年涨幅在0.5%左右。
王青认为,2023年PPI缺乏快速上行基础,预计全年PPI同比涨幅有可能进一步下滑至1.0%左右,其中年初延续同比负增长或处于微弱正增长的可能性较大;下半年伴随房地产投资走强,PPI同比有可能恢复至较为温和的正增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