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凉都,田畴披绣闼,乡野奏强音。绿树掩映下的村落、阡陌纵横的水泥路、宽敞明亮的休闲广场、夹道而立的太阳能路灯……一个个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地镶嵌在群山碧水之中,绘就了乡村振兴新画卷。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六盘水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市委“解三难、促三融、建三园”的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持续强队伍、建机制、增活力,大力实施“素质提升、龙头引领、强基固本、聚才汇智、基层善治”五项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 筑牢战斗堡垒 强基固本夯基础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六盘水市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完成922个农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广网格化党组织设置,持续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行政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网格(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组织体系,推动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着力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组织力就是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六盘水坚持把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作为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举措,持续抓好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动态监测管理。并围绕“六访六看”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通过调研回访,排查出74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建立“五个一”联系包保机制,采取“一村一策”整改提升,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和困难150余件次,推动基层党组织焕发了新活力。
选好一个人,就能带好一班人、建好一个村。六盘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推行“五访三荐”工作法选人,切实把优秀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六盘水市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8.31%,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为37.63岁,35岁以下的占46.37%,大专以上学历占46.86%。实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结构功能“一优一强”,使村级队伍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航乡村振兴的堡垒先锋。
◆ 锻造骨干队伍 群雁高飞头雁领
乡镇党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六盘水市持续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注重选拔熟悉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的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乡镇党政正职、班子成员中具有2年以上乡镇领导工作经历或3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的分别占95.38%、88.08%,班子结构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并坚持基层导向、拓宽选拔任用渠道,选调189名市、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下派9名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乡镇挂职,选拔80名“五方面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实现65个乡镇全覆盖。
精准培训补短板,学历提升强素质。该市采取“点餐式”“订单式”培训方式,依托市县党校、岩博现场教学基地、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培训阵地,组织开展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130余期、2.9万余人,全面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履职能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利用3年时间,优选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45岁以下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分级开展“初中升中专”“高升专”“专升本”600名,并按“优秀”“合格”等次分别补贴学费、书费总数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有效提升村“两委”干部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
观摩学习促提升,擂台比武激干劲。全市按照分层递进、逐级推荐、定期开展的思路,组织开展乡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大比武·书记微论坛”活动。采取走村观摩、擂台展示、书记论坛等形式,聚焦“五比五看”赛成绩、晒成果、比实效,以“党员群众评、行业部门评、相互之间评”现场打分评定等次,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共组织79个乡镇(街道)1164名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开展观摩比武活动63场次,参与群众7300余人次。
尽锐出战强管理,真帮实扶助振兴。六盘水健全乡村振兴驻村干部的选派、管理、培训、考核长效机制,严格资格条件、选派程序,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全市选派出616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1849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并制定出台“四清单”“四考评”驻村帮扶管理机制和促进驻村干部作用发挥十二条措施,开展关爱驻村干部子女教育“五项行动”,市级每年统筹安排150余万元财政资金,为驻村干部购买10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险、进行健康体检等,推动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2022年以来,六盘水市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小组会7200余场次,走访群众50余万人次,帮助协调项目472个、资金1.43亿元,办理实事83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300余起。
人才汇聚添活力,服务下沉促发展。全市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倍增计划,组织博士教授服务“四化”、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等活动,开展能人回乡、秀才返乡、企业下乡“三乡”行动,匹配1520名农业专家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育基层文化人才8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15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9.3万余名。同时,抢抓新一轮东西部协作重大机遇,用活用足中央定点帮扶资源,协调争取帮扶资金217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6个,引进科研技术成果6项,实现了人才下沉、科技下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人才动能”。
◆ 壮大集体经济 强村富民路更宽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引领,印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文件17个,有力推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较快增长,累计培育合作社4160个,创建全国500强合作社5个、国家级示范社23个、省级示范社53个,带动55.8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入股承包土地200余万亩,受益农民185.36万人,帮助群众吃上了“产业饭”,走上了小康路。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输血”质量。全市建立健全领导挂帮集体经济薄弱村机制,采取领导领衔示范、干部带头包保的方式,5名市领导领衔发展10个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县、乡两级领导包保推进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从发展思路、产业项目、技术指导、资金筹集、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推进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扶持集体经济发展,2019年以来争取资金2.55亿元、扶持村255个;市级财政每年从农业专项资金中划拨200万元,择优对符合奖补条件的村按每村5万元、10万元两个标准进行奖补,形成资金、技术等各类资源叠加效应,增强了“输血”功能。
注重党建引领,增强“造血”功能。六盘水市大力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方式,围绕猕猴桃、刺梨、茶叶等农业特色产业建立党组织166个,探索推广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型、资产经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工矿辐射型、异地置业型等“六种模式”,有效拓宽村集体经济创收路径,推动集体经济稳步持续增长。截至目前,该市集体经济积累达8.05亿元,收入1.46亿元、村均15.84万元,655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基层党建的“深根”让集体经济发展的“枝叶”更加茂盛。
◆ 引领基层治理 乡村沃野展新颜
乡村治,百姓安。六盘水市全力推动基层党建与网格化管理有机融合,全面落实“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对全市1万余个村民小组进行分类统筹、编组化网、定岗定责,科学划分农村网格4500余个,组建农村网格党支部、党小组2500余个,推选联户长9万余名,打造了“党小组+网格员+十联户”的基层治理“铁三角”。并全面规范村级组织“六项”制度,探索以村民小组(网格)为单位建立“组管委”,进一步规范村级组织管理,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水城区推行的“片管委”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治理层级,缩小了村级管理和服务半径,被列入2022年省级“一县一试点”改革试点。
环境美,百业兴。依托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网格员等工作力量,六盘水市建立了党员“乡村建设责任区”,实行干部分片包保、党员分区负责,设置党员环境整治责任示范区1000余个、党员责任岗4600余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建设、基层治理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村党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力量,设立环境卫生“积分兑换超市”,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模式,引导村民积极开展“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行动,参与垃圾分类处理、改厕改圈、生活污水规范排放等工作,最大限度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和治理活力,改变了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貌、有新房无新村”的脏乱差现象。
乡风淳,民风正。该市健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大力推行乡村治理“两榜三评议”制度,制定《村民自治评分细则》。通过量化评比、群众评议、乡贤评理的方式综合评定得分,实行先进“红榜树德”、后进“黑榜亮丑”,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同时,充分发挥村党组领导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开展“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专项整治,创建全国文明乡镇1个、文明村9个,省、市文明乡镇59个、文明村480个。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1.1万余人次,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0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69个。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如今,凉都大地上,一幅幅自然和谐、载满乡愁记忆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开,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六盘水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仅迎来了美好的春天,更将拥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