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有终末期心力衰竭的王大伯重获新生。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单其俊教授团队根据其心脏严重扩大并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情况,通过一根电极接通心脏“电路”,为他进行了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式治疗,成功改善其心力衰竭的情况。 通讯员 胡静雯 陆瑶 仲伟楠

十年艰辛,危重心衰患者辗转求医

今年68岁的王大伯常年患有胸闷气喘、呼吸困难,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找出病因。十年前,王大伯在当地医院做了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但症状却仍不见好转。

近日,王大伯感觉症状愈发严重,下肢开始浮肿,轻微运动就会胸闷气喘,夜间不能正常平躺休息,遂去当地医院做了心脏彩超。正常男性的左心室小于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大于50%,而王大伯的两项检查结果分别为90mm和21%。同时,心电图提示王大伯患有持续性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增宽至170ms。这意味着他的心脏显著扩大,心功能极差,病情危重,王大伯被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

王大伯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内科药物治疗和心脏器械治疗,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植入三腔起搏器,在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室各植入一根电极导线,在起搏器功能控制下协调心脏三个腔室活动,纠正心衰。7月14日,王大伯决定在当地医院做三腔起搏器植入术。遗憾的是,耗时3个小时的手术最终因冠状静脉解剖因素失败了。

重现曙光,左束支区域起搏有“钻石般”效果

王大伯又来到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心血管内科单其俊教授表示,对于王大伯这样的心脏严重扩大并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来说,最需要的仍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建议采用目前国际领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术式,进行CRT治疗。

单教授介绍,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项生理性起搏新技术,用一根电极绕过病变心脏“电路断点”接通心脏自己的“电路”,使心脏工作更加接近自然的生理状态,能明显降低术后心衰和房颤的发生概率,费用还比传统治疗心衰的三腔起搏器少将近一半。

据了解,不同的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这好比煤炭和钻石,同样是由碳原子组成,但组成结构和排列方式不同,性能也相差甚远。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相当于“煤炭”,而左束支区域起搏和三腔起搏器这样的起搏方式属于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相当于“钻石”。相对于价格昂贵的三腔起搏器,左束支区域起搏达到“钻石”的效果,只需应用普通的单腔或双腔起搏器,性价比非常高。

30分钟成功植入,治疗效果备受好评

经过几天的积极内科药物治疗后,王大伯心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可以长时间平躺,经医生评估后,确定他能够接受手术治疗。

8月31日,单其俊教授团队按照计划为王大伯进行了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在团队的密切配合下,30分钟后,单其俊教授就成功完成了左束支电极的植入。经测试,王大伯的各项参数良好,QRS宽度从术前的170ms缩窄到术后的126ms。

手术后的第二天,王大伯就下床活动了。术后,王大伯心超检查结果显示射血分数已明显回升到27%,之前一直偏低、不到90/60mmHg的血压也随着心功能的改善有所回升,达到了104/70mmHg,为进一步加强王大伯的抗心衰药物治疗提供了条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关键词: 终末期心衰患者获“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