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鹖冠子》里说,不要以为贱的东西没有用处,假如在河中心有人从船上落入水中,此时若能飘来一只能够救命的匏瓜,那它的价值就有千金了,所谓“中河失船,一壶千金”。宋人陆佃解释这句话时说:“壶,瓢也,佩之可以济涉,南人谓之腰舟。”历代文人用之者不少,意思就是葫芦虽然为平常之物,但关键时刻能派上大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古人壶、匏、瓠三名皆可通称。”北方人统称为葫芦,一分为二是为瓢,成为舀水用具。虽然不值钱,但生活中真离不开,能吃、能用、能治病。

葫芦的药用部分,是其成熟而未老的果实,具有利水通淋之功,对水肿、腹胀、黄疸、淋病的治疗均有效果,古代医书都有记载。比如《饮膳正要》说它“主消水肿,益气”,《千金要方》说“主消渴,恶疮,鼻中肉烂痛”,《本草再新》说“利水,治腹胀、黄疸”等。

葫芦的老熟果皮“陈壶卢瓢”和种子“壶卢子”也可供药用,前者是治疗水肿、臌胀、痔漏下血、带下的药物,后者有治齿龈肿痛、齿根裸露、齿摇不固的作用。

在古代,葫芦除了各种用处之外,它与中医、中药有很深的缘分,我们常说“悬壶济世”,就是专指医生行医施药。这个成语来自《后汉书·费长房传》。说在汝南市集,有一老翁卖药,他在商铺的上头悬挂起一个葫芦,“悬一壶于肆头”。每当市集关闭时,他就跳入葫芦。费长房受邀进入老翁的葫芦里,只见其中“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费长房和老翁饮酒作欢,得到老翁真传,后来也成了名医,“悬壶”从此也就成为行医卖药的代称了。

葫芦内部干燥,易于密闭,将粉碎过的药材放在其中,具有防潮、避光、保持药味的作用,是理想的盛药器皿。药王孙思邈在长安行医时,买了一碗猪杂碎烩菜充饥,一吃感觉很腥腻,于是从背上取下药葫芦,倒入花椒、茴香、肉桂之类的药粉一拌,那晚烩菜立马香气四溢,让人胃口大开。店主人来求教,孙思邈就把药葫芦相赠。后来,这道小吃轰动了长安城,得名“葫芦头”,流传至今,今天去西安还能吃到。

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也是葫芦不离身,以其中的仙药医治人间疾病。有人给他题写过一首打油诗:“葫芦里是什么药,背来背去劳肩膊,个中如果有仙丹,何不先医自己脚?”诗意颇为讽刺,但从中衍生出的“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这句民间俗语,却道出了葫芦作为药具的广泛事实。

关键词: 一壶千金 悬壶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