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学前教育,“幼小衔接”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教育专家,都倡导幼小衔接应是能力和素养的衔接,如此才能让儿童顺利过渡到人生新阶段。国家虽然三令五申强调幼儿园“去小学化”,但是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的现实却让不少家长很难接受:孩子上小学后学习跟不上怎么办?为此,各种幼小衔接培训班依旧火爆,很多家长为孩子报名参加培训,希望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第一学期的知识,以便能够“一马平川”地升入小学。

通过百度指数最新的数据可以看到,“幼小衔接班”是与“幼小衔接”相关度最高的词之一。让孩子提前学习真的必要吗?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该“衔接”什么?本期北京晚报《教育周刊》就邀请部分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和小学负责人与各位聊聊幼小衔接这些事。

家长需正确对待幼升小 不为机构套路买单

每年幼升小政策还没有出台,就有很多家长为幼小衔接开始焦虑。不仅到处打听有什么门路可以顺利进入自己心仪的小学,还到处查找有实力的幼小衔接培训班。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敏谊认为,这主要是家长的焦虑心理造成的,且家长的焦虑心理短期内难以根治,部分原因在于整个教育舆论的生态异常复杂。“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与朋辈压力,以及整个社会的‘抢跑’和‘内卷’容易导致家长出现焦虑情绪。很多微信朋友圈所谓教育资深人士或者‘专家学者’的‘软文’,背后往往有培训机构的利益推手,夸大幼小衔接培训班的作用。所谓‘科学’教育理念或者‘进口教育模式’往往缺乏靠谱的循证教育研究的支持,很多都是机构贩卖焦虑,利用家长的焦虑‘割韭菜’,是让家长在交‘智商税’。”

在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陈立华看来,有些特点是普遍具有的。“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是这个学前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具有的特点。每个孩子表现得不一样,男生和女生表现得也不一样。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到了6岁,进了学校,必须马上就能坐得住,马上就能集中注意力。孩子能够做到注意力集中,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家长也不需要特别焦虑,如果说在家里可以做点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事的话,就尽量少打扰孩子,尤其是男孩。有很多妈妈在孩子做事的过程当中,给点水喝,给点水果吃……这实际上是在扰乱孩子的思维,因为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尤其是男生,他容易比较专注地干一件事,你叫他没有回应,你再叫,就可能给他喊晕了。实际上这些都是对孩子专注度的破坏,但是很多的家长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觉得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孩子,这些事情都需要特别注意和调整的。”

另外,据李敏谊研究小组在北京两个学区调研发现,由于幼儿园入园政策与小学入学政策相对独立,加上幼儿园和小学也不存在必然的业务合作关系,因此家长在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更为灵活、多元。“比如远郊区幼儿园大班退班现象就比较明显。这里既有家长跨区择校的原因,还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购买校外培训机构的服务满足教育需求和解决自己的焦虑情绪。”在李敏谊看来,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推动新九年一贯制,以及幼儿园与小学就近实现双向衔接。“幼儿园可以开展入学准备教育。强调幼儿入学准备要贯穿幼儿园小中大班全过程和保育教育全过程,工作重点在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小学则可以开展入学适应教育。这是指学校、家长、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小学一年级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的教育过程。比如上海市在2013年就推行了‘零起点’和‘等第制’,希望以此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2017年起,上海市启动了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让儿童站在学习的正中央,打造让儿童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元学习经历的活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幼小的双向衔接。”

孩子超前学习并不可取 家长切勿因小失大

造成家长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现在部分小学的确存在一年级初期课业进程速度过快的现象,导致真正零起点入学的儿童学习较为吃力。同时,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幼儿园“去小学化”。这就让家长陷入了“幼儿园不让教,进入小学又跟不上”的纠结中。

而很多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这部分家长的心理,不仅在宣传上显示其内容接近小学一年级课程,安排了拼音辅导、识字阅读、数学计算思维等内容的课程,并表示上完幼小衔接课程后再学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会“非常轻松”。以此“缓解”家长因为“跟不上”产生的焦虑。

在李敏谊看来,教育部在规定幼儿园不得“小学化”的同时也要求小学一年级实施“零起点”教学,即坚决纠正小学起始年级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等违规教育行为。所以即使没有上过幼小衔接培训班、没有提前学过知识,经过一段时间,正常的适龄儿童都能够很好地跟上学校课业进度的。

石景山区第三幼儿园园长王斌认为,家长们担心焦虑的“跟不上”更多指的是知识技能方面的。从近期来看,参与过所谓“幼小衔接”培训的幼儿看似在知识技能方面比没有参与过培训的幼儿要“优秀”,但这种“优秀”不会持续很久,未提前参与培训的孩子甚至在后面的学习中会实现反超。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自身大脑发育成熟,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小学知识;另一方面,学前阶段良好的学习兴趣、生活自理习惯、时间概念、任务意识、乐于思考和合作探索等学习品质的建立,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集体生活,主动地进行学习。

同时,王斌表示,3至6岁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是其理解知识,获得经验的主要途径,借助游戏和日常生活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整体性发展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幼儿园“小学化”在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在形式上注重讲授、训练,这都违背3-6岁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不仅不利于幼儿天生好奇心的保持,无法真正促进幼儿整体性发展,更不利于幼儿乐于探究、敢于创造等学习品质的培养,甚至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如出现厌学、习得性愚笨等问题。

在杭州市天水幼儿园园长胡嫣看来,过早而过度“小学化”的学习,势必会让孩子早早地承受到学习的压力。孩子懵懂童真的年龄,本应该是愉快而轻松的游戏岁月,却过早地被要求记忆和练习偏逻辑、抽象的知识,超出学前儿童年龄和心智的知识学习,会走向机械和枯燥,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探索的内驱力,真正的学习生涯开始时,兴奋和好奇、学习的乐趣已经泯灭,这个是长久的最大的害处。

入学前孩子养成好习惯 更要做好心理准备

此外,还有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小衔接培训机构学习,是因为不了解小学的情况,不知道应该做好哪些幼升小准备。正如刚才几位园长所言,现在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片面地理解为“提前学习”,这在本质上其实是缩小了“衔接”的范围,把“衔接”局限甚至等同于知识的准备和延伸。这样的错误认识不仅导致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更是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也是相违背的。那么,作为家长该为孩子做好哪些准备呢?

在王斌看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需要认识汉字、学习算数等等,觉得这些是孩子们入学准备的必要技能,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的确,幼儿升入小学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是必要的,在识字方面,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通过环境、识字卡片、识字游戏渗透一些简单的汉字识字,激发幼儿对汉字的兴趣;在计数方面可以给幼儿准备数学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学习数的分解组成、20以内的加减法,为将来升入小学做好铺垫。”

同时,王斌表示,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其实是学习品质的建立。学习品质是孩子学习知识技能时所呈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比如认真专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这些不仅仅是幼儿阶段应该着力培养的,同样也是中小学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为此,她建议,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聊天、探索身边的环境,做有趣的事情,并给予他们信心。

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俞国娣认为,培养孩子向往读小学的愿望非常重要。因此,首先要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家长可以和孩子说说小学学习的有趣之处、小学学习的意义,和孩子讲讲家长自己上小学的故事。还可以从购物开始做起,带着孩子一起买书包、买文具等学习用品,让孩子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憧憬。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都不同,因此,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在作息、环境、交往等方面帮助孩子做出调整。”

“此外,倾听、阅读和整理的习惯都有益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其中,倾听不仅是孩子课堂上听懂的重要保证,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课外知识,还能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整理能力差的孩子常常会养成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而且一个缺乏条理的孩子很难把知识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因此,俞国娣建议家长要用以身作则的方式、从细节小事入手,注意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和整理的习惯。

从多年的教育教学的实践中,陈立华认为家长还应该重视孩子心理上的准备。“家长要告诉孩子到了小学之后他就会加入一个新的集体,里边也有很多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他会到一个新的环境。因此,家长们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一些畅想,让孩子有心理上的准备。”文/顾昕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正确对待 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