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杭州等多地创新模式,对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整治——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独角戏

当前,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各地陆续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的综合整治方案中,无论是出资方式还是改造内容,更加强调多方参与,也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此外,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多地也在后期管理运营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北京:

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管理

5月14日,北京市住建委会同北京市发改委等7部门共同印发了《2020年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2020年,北京年内将开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80个,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50个,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经居民申请、各区上报、市级联席会批准,北京市已累计确认243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涉及295个老旧小区。截至2020年4月底,北京已确认项目整治类内容全面实施,实现改造类进场施工项目98个,完成项目44个,涉及住宅楼395栋,建筑面积293万平方米,居民3.8万户。

今年北京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方面还要做哪些事?此次披露的《工作方案》还提出,全面开展老旧小区摸底调查,基本建成老旧小区数据库,形成治理项目储备库,成熟一批确认一批;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健全完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统筹协调等机制;探索老旧小区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试点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后期管理模式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今年将努力破解政策难题。在充分发挥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联席会作用的基础上,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快速解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完善整治资金共担机制,明确政府、个人和企业的出资边界;试点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研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定位、参与方式和投资回报方式。鼓励具备投资、规划设计、改造施工、运营服务能力的民营企业作为投资、实施和运营主体。

目前,我国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仍为财政资金。面对量大面广的城市既有住宅建筑,光靠政府唱“独角戏”肯定不行。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要想让居民住得舒心,在投入资金升级“硬件”的同时,也要强化管理这个“软件”。北京正在总结既有项目经验,力争形成多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经验和模式。(记者 杨学聪)

杭州:

由居民决定改不改怎么改

5月14日,杭州市召开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民生实事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杭州今年计划改造老旧小区300个,改造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超15万户。截至目前,已基本改造完成25个,开工42个,完成方案审查或招标工作的160个,其他项目正在完善改造方案。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老大难。“改什么”“怎么改”,既需政府科学规划、真抓实干,也需居民积极主动、共建共管。杭州市决定由“政府配菜”向“居民点单”转变,让居民真正发挥全过程参与、主导改造的作用。在审批方式上,杭州给审批流程做减法,推行“不见面”审批,实现改造项目审批流程应减尽减。组织模式上,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居民”五级联动机制,推动居民代表、驻点设计师、街社部门三方互动,由居民真正决定“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

改造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杭州对多个职能部门的单项工程进行统筹实施,一次性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消防安防提升、污水零直排、强弱电“上改下”、电梯加装、养老托幼设施建设等工程,一揽子解决老旧小区面临的难题,尽量降低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资金筹措方面,杭州坚持多元筹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通过盘活社区资源,激活小区“造血功能”,测算好资本投入和收益,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改造、共建和运营。比如,物业连片打包经营,施工企业减免费用,居民自筹捐款等。

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建、七分管。在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同时,杭州市在失管、弃管小区治理上做了很多探索。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多措并举,指导物管企业,引导社区管理,使有的小区物业重回正轨;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搭建起“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充分保障群众在小区治理中的参与机会和权利。(记者 柳 文)

关键词: 老旧小区改造 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