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乡村振兴计划,落地农商行惠农政策,切实解决农村创业者资金困难的现实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乡村金融信息传播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的青年大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从传播学的角度展开实践活动,着眼金融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途径和宣传效果,广泛展开访谈与研究。青年大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帮助乡村银行更加高效地向户主们传播金融知识与相关信息,让金融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村民接触到对自己发展有利的金融业务,把握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关资料图)
参考文献
访谈提纲
近日,青年大学生在高淳农商行保胜支行行长孔翠华的带领下,前往地域特色显著、经营特点鲜明的南京市高淳农村地区,对当地的小微企业主、村干部、个体工商户等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便民服务点:打造点对点传播的“公共空间”
青年大学生走访了港口村港口玉泉小店和保胜周林花商店两家典型的普惠金融便民服务点。这些百货商铺柜台上安装了农商行的专用机器,可以进行余额查询、定期取款等较为简便的业务操作。玉泉小店的店主向青年大学生演示了业务流程,并大致介绍了便民服务点的中间费用。
图为普惠金融服务点(港口玉泉小店)工作人员演示村民取钱服务流程
当地部分村民年岁偏高,思维观念相对传统,对互联网数字金融缺乏了解。对于他们而言,只有亲自前往便民服务点,将政府补贴款兑成纸币拿到手里才能安心。店主介绍说:“每个月10号左右那几天,老年人们五点多钟就在门口排队,那我们就早点开门。银行虽然近,但是上班晚。便民服务点在那几天,可以极大缓解银行业务繁忙情况”。对于保胜周林花商店这样,距离银行营业网点较远的便民服务点,覆盖范围更广、村户更多,更是方便了老人家日常查询与取存款。
对于在村里活了大半辈子的“原住民”,时代日新月异,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收能力有限,也相对没那么必要”。这部分村民常年来习惯了被动接受讯息,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所以人际沟通仍然是目前乡村地区最常见、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熟人的关系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了解内容的最信任方式。
在走访过程中,玉泉小店就有几位老人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交流日常琐事。而青年大学生也通过高淳农商行保胜支行行长孔翠华了解到,银行定期的“送金融信息服务下乡”活动和推出的利民业务都会第一时间传递给便民服务点,由这些店主进行金融信息传播。在这个直接面向农户的公共空间中,通过面对面科普与日常沟通,点对点的金融空间传播最终得以深入农村,便民服务点成为了实现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终端。
直达乡镇最后一公里:村委会成为普惠金融的“共享单车”
除了便民服务点为村民提供的“点对点”便民金融服务外,农户和农商行相关人员还向课题组透露,村委会作为提供“点对面”服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农村金融信息传播中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青年大学生深入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走访了港口村和隆兴村两个行政村之后,发现村委会在银行和百姓之间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
由于乡镇居民对村委会具有极高的信任度,经由村委会传递的金融信息往往能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高淳农商行保胜支行行长孔翠华这样告诉青年大学生:“有些东西我们宣传了很久,村民都不当一回事,村委会在群里一发通知,大家全来排队了。”这样的信息往往是社会保障类项目,是对居民有切实益处的,并非单纯的银行宣传推广。让普惠金融走进每一个百姓的家中是村委会和银行的共同愿望。
隆兴村的村支书王安华和葛高俊主任向青年大学生介绍了村里实行的“网格员”制度——在下属10个自然村下分为5个网格,网格又划分为不到100户的“微网格”,由公信力比较强的“意见领袖”担任网格员,以此与村民更高效地合作;从而增加安全保障,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他们还提到,现在网络电商平台发展,隆兴村成立了“侬兴小哥”品牌,售卖大米、土鸡蛋和菜籽油等农产品,甚至在计划与俞敏洪的“东方甄选”合作,通过抖音平台把品牌推广出去。
图为高淳区隆兴村村干部向青年大学生介绍村里信息传播的“网格员”制度。
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村民文化水平有限的农村地区,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切实为民服务、为民着想,有愿意为每一个村民奔走的组织者至关重要。年轻人通过支付宝和网上银行等数字化工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则需要来到他们认为可信度更高的线下银行,不熟悉操作甚至是不识字的老人,更是需要网格员细致解释。隆兴村的村支书王安华和葛高俊主任年纪不大,干劲十足,他们的工作看似平淡却十分繁忙,甚至在访谈过程中都多次无奈中断处理紧急事务。
虽然在村委会和农商行的通力合作下,许多农村金融普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信息传播工作仍面临困境。隆兴村村支书王安华表示,由于全国性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乡村人口流失,村里大部分居民是年事较高的老年人,向他们介绍金融普惠项目有一定难度。在乡村居民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下,线下工作推进相对缓慢。
在农村金融普惠的实践道路上,村委会发挥了“共享单车”的作用,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限制,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助力实现了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目标,构建了一个可以顾及到每一位村民的、有温度的平台。
互联网构建乡村信息网:新农人与新媒介的“双向奔赴”
随着愈发便捷的交通和愈发发达的互联网,乡村在十余年的发展建设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有一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在大城市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他们在政策扶持和家乡新事业推动下,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专业知识,回馈这片养育自己的地方,他们自称“新农人”。
茗鑫家庭种植农场的老板殷娟,就是这样一位海外留学归来的“新农人”。殷娟管理着刚刚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325.8亩的种植田和240亩的茶园。每年她都需要大量资金来采购生物肥料和高科技产品来保证农产品和茶叶的生长质量。
图为青年大学生与殷娟在她的农场门口合照
“我年纪轻,不需要社保,也没存款。我创业最缺的就是资金。”长了一张娃娃脸的殷娟笑眯眯地说道,“我只关注银行的贷款服务和我自己账户的资金变动。”作为一名三十来岁的新兴个体工商户,殷娟的金融需求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大多农村居民都不同。当大多数原住民更青睐熟人或是银行工作人员一对一上门介绍时,殷娟却对于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摇了摇头,她认为这反而是“浪费时间”。熟练使用手机的她不仅会看微信公众号、微博热搜、百度头条等等,还通过朋友圈等媒介平台与各银行员工、赞助商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她平时还会利用闲暇时间出差去外地学习互联网营销课程,掌握新媒介的运营技巧,了解线上信息传播特点。对互联网媒介的熟练运用,不仅方便她获取最新的金融资讯,完成资金的周转,还可以让她的农场摆脱传统的生产劳作方式,把产品推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对于见这些识过大城市的繁华、深谙互联网之道的“新农人”来说,农村商业银行线上业务的推广完善、助农电商平台的兴起等等都带来了乡村产业信息化升级和就业新路径。这也吸引和帮助更多毕业生回到家乡,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强大活力。
随着数字化媒介的广泛应用,金融信息在农村地区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宣传方式也逐渐被农村、农民所接受,农村金融信息的获取途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尽管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网络已经成为金融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新农人”的出现也大大拓展了金融信息传播需求,使得线上传播在乡村地区越来越普遍。但不同用户对于各类金融信息传播方式的认可度差异还是较大,考虑到全国性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乡村人口流失的原因,农村地区原住民有很大比例是老年人,在年龄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下,金融信息的线下传播工作推进相对缓慢,用户分层分类触达亟待优化。再加之乡村“熟人社会”的运作特征,村干部“意见领袖”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新农人”、村干部和普通农户,既是乡村地区的三类重要传播对象,更是重要传播者,让农商行的金融信息业务在信息网络中口口相传,线上线下同步互动。只有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地区信息传播和服务的普及化、精准化,促进信息普惠共享,才能帮助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