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说到与贵州的缘分,还要从‘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的一首预热歌曲《贵州恋歌》说起。”2017年,来自柬埔寨的陈小黄因这首歌来到贵阳,并幸运地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经过一年的语言学习,她顺利通过中文五级考试,正式修读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课程。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虽然还未毕业,但落户柬埔寨的中国企业却已向她抛来了“橄榄枝”。

像陈小黄这样的“交流使者”还有很多。15年来,他们“走进来”“走出去”,共同描绘教育交流的多彩画卷。

进入“十四五”,“交流使者们”如何再续“黔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前景怎样?下一步又有哪些安排?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专访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长、贵州省教育厅厅长邹联克和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

“未来五年,我们将全力办好四个层面的品牌活动,倾力构筑七大合作平台,做实各类项目,着力建设三大高点,聚力打造四类成果实化基地,让教育交流周成为长期性、制度性、可持续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文交流合作平台。”邹联克信心满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教育交流周)未来可期。

关键词: 以下简称 国际贸易 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