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锰钡工艺的结合可以实现硫的资源化利用。”初秋,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贵州红星发展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严家铎告诉记者,锰矿对钡盐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二氧化硫进行回收处理,用于生产电池级高纯硫酸盐,实现了硫资源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通过对锰钡锂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红星公司成为锰钡锂结合循环化改造试点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进入金霸王电池、南孚电池、厦门钨业等知名新能源企业的供应链条。
(相关资料图)
黔贵大地,逐绿前行。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贵州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45%,正形成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等在内的绿色经济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短短几分钟,流水状的磷石膏便在模具里冷却成石膏模盒,从模具上取下,便可送往建筑工地上,用于建筑行业现浇砼空腹楼板施工……这是贵州磷化集团磷石膏模盒生产线上的景象。
无独有偶,作为贵州磷化集团旗下集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公司,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通过不断探索,率先破解了磷石膏绿色新型建材的技术瓶颈,并引入多家企业开展石膏建材项目合作,现已建成福泉、息烽、开阳三个磷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园区,形成了多条磷石膏新型建材生产线。
转变发展思路,守好“绿色家底”。早在2016年,贵州就提出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15种产业。
2018年,贵州率先出台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政策,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原则,将磷石膏产生企业消纳磷石膏情况与磷酸等产品生产挂钩,倒逼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贵州紧盯磷石膏“产消平衡”目标,围绕磷石膏建材、制酸、充填三大利用途径,推动规模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初步形成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2021年,全省综合利用磷石膏103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85.2%。
“十四五”期间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贵州厚植生态优势,不断探索绿色生产方式。
在地面集控中心启动按钮,割煤、移架、运输……地下煤炭就源源不断地送至煤场。“这一刀割下来,200米的采面一个来回,只需一个半小时,机采量就有500吨。”在位于织金县的贵州文家坝矿业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公司机电副总经理宁飞指着屏幕说,“如果是以前的‘炮采’,这个工作量需要20名工人工作3小时。”
只要在地面集控中心启动按钮,在远处的织金县绮陌乡鄢家寨、小桥边一带地下200米的矿井中,采煤机就“一键开采”,如果瓦斯、温度超标,系统会自动预警并进行危机处理。
“智能化采煤”让采矿告别了传统的“傻大黑粗”,不但节约了人力,保障了生产安全,还提高了开采效率。
如今,伴随着中国石化贵州50万吨/年PGA项目一期建设不断推进,未来,文家坝矿业的煤块将在这里先变身为易降解的聚乙醇酸,再被下游企业用于生产高端绿色环保产品。
贵州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转变的不只是生产环境,也是竞争环境,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拓展新增长点、提升品牌效应,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2009年,第一次生态文明论坛贵阳会议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倡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贵州一路摸索前行,有过曲折和坎坷,但走的脚步从未踟蹰、决心从未动摇。
破旧而后能立新,隐藏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背后的是,贵州在产业结构上“腾笼换鸟”的转型智慧和“凤凰涅槃”的改革决心。
——围绕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等积极打造绿色制造体系;
——借助电商让茶叶、蔬菜、刺梨等走出深山、走出乡村,绿色农产品呈泉涌之势;
——城市近郊游、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多点开花,不断擦亮“山地公园省”的金字招牌;
——光伏发电、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强大助力;
…………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全省上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生态添活力,产业强动力。贵州深入推进绿色经济倍增计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风生水起,澎湃的绿色动能正不断夯实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尚宇杰)